楊派易簡太極拳研究會網站105年5月4日遷家並改版成功!本會研究方向:探究太極文化精髓,修心無我,靜感初心;守一顆真摰之心,修一份沉靜內斂之情...牛年歲臨扭乾坤,身心吉祥常觀心,讓心平靜修清淨,讓愛滿心同體悲...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香港友會"勁太極"彭博士之分享:太極拳發劲的現代力学



以现代力学重演太極拳神秘發劲力量的視頻。

以上連結的視頻中,最初趙堡勁太極彭漢強老師有「氣場」的發勁示範。先有從骨盤發放内勁,接着是從两肩發彈對方,再有導引致雙手,當對方打入內力,即被如圓盤狀結構彈出,之後是出拳,其速度和勁度均鬆快雄厚,住後上步擲出對方如草芥,均顯示動量物理力量的超然境界。隨後是各同學的發勁示範,壓軸是外號「應肚即飛」的黃錦康老師,演示其內勁一觸即發,難出其右之一絕。


勁太極以趙堡太極高架套路為基礎,專門於研究内功勁法。「勁」即肌肉的技巧,用於調度体重,以定式發彈對手,用於强身健体,自衛防身和有趣的互動遊戲。在單一的發勁中,常稱一勁,起始定式後,有肌肉使重心行於劲路軌道,完成於終結定式,二定式中間必有重心移動,以產生物理動量。動量即有重量(準確點是質量),並必须要有速度,要有速度必需有距离,但在太極內勁的距离主要是指曲線纏絲,很少是直綫,有了螺旋状的距离,就可讓重心在其上加速,產生動量撞擊力。此一纏絲的幾何曲线距离,在人体上,是被髖關節的大腿骨頂上的球狀骨所預先決定,所以若小心觀察運劲時,骨盤臼壓在大腿頂球的幾何纏絲軌道,便能看見劲走纏絲的秘密,即動量的質素優劣之情况。這大腿球狀骨亦可比喻為個人的藏經閣所在,它亦是樁柱上端的軸心。

一般人都会以為丹田在位處中央的脊柱下,所以轉動丹田即用脊柱為軸,但這自轉如保龄球在原地自轉,並沒有動量,因重心未有速度所必要的移动距离,反而如古語所說,這樣的發勁是傷身折壽,各位若了解脊柱関節結構,便自然明白。在氣聚丹田的物理個程中,上身的体重藉脊柱收集,再經骨盤流到两腿骨。体重進入骨盤後平均分佈於整个骨盤,而其力的平衡点則在骨盤中央的丹田虛擬位置,亦可說骨盤移动時,丹田(或重心)亦會相应移动。所以丹田轉動在物理學上是指骨盤的轉動,其所行走的幾何距离亦正正刻在個人藏經閣的頂球圆的表面上,所以劲走缠絲即物理的角動量,重心速度總是繞着軸心,所謂不貪不欠,即重心丹田能走劲於圆周上,過了就走了直綫,拉塌自己的椿柱,欠了則未到圆周,撞到自己的樁柱。

因此,丹田的轉動是藉着連接骨盤上下的肌肉來執行的,這就是古語說功法要進步,必须於腰胯求,因為肌肉必有两端,苦一端已接上丹田,另一端或接大腿骨或接腰骨。所以落胯,開胯鬆胯,插樁,厭等技巧,讓重心丹田走圆,劲軌能保持連綿不断,無有停頓,無有凹凸處之質素,達到如游龍戲水,上下起伏,左右返翻騰之天人合一的法度自然。上身脊柱只须保持中正安舒,体重便自然入盤骨。若董在適當的肌肉施以張力,便能提氣住上,以內劲体重壓止挑战者的外力入侵,古語用意行劲之消灑脱俗,在按劲壓以体重可見之,並無半点之不必要擺動,內劲雄厚自然。

保持恆定值的角動量於互动時十分重要,若讓挑战者不停的從不同方向發勁於我骨架,則久守必失。連綿不断的好處是保持改变入侵劲力方向的能力,在內功互動中,在佔黏連随的基础上,做到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亦即後發先致。若然是一直都不動,是不會有這成就的。在與同学的訓練中,很多時是不知道怎样動,明明是劲路軌道已到盡頭,是無處可動,要点是要劲走纏絲,在每螺絲軌上,每個圈都有不同的半径值。在實体杠桿機器中,每次都是同一個平面圈,在太極內勁比試中,立体圈有不同的半劲和方向,使纏絲變得如箭頭的锐利,好像古語自相予盾中,高質的內劲力量,概是予亦是盾,是履亦是擠,是憑空劃於放劲的接触面。古之先賢所谓董勁者,是在於內劲的方向較量,在力學上是建基於向量之調度。


作者勁太極之彭漢強老師,習趙堡太極拳三十多年,以現代力学破解太極拳驚人力量的谜团。著作有「太極拳勁之剖析-趙堡架」及「趙堡太極拳內劲揭秘」,其它著述收錄於,www.kingtaichi.org www.gospeltaichi.org

師承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紀昌秀宗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