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派易簡太極拳研究會網站105年5月4日遷家並改版成功!本會研究方向:探究太極文化精髓,修心無我,靜感初心;守一顆真摰之心,修一份沉靜內斂之情...牛年歲臨扭乾坤,身心吉祥常觀心,讓心平靜修清淨,讓愛滿心同體悲...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傳遞正能量,營造好磁場:美國科學家最新發現:意念影響你的健康!

傳遞正能量,營造好磁場
 意念影響你的健康
 美國的大衛·霍金斯博士是一位醫生,在美國很有名,
他醫治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人。
David Hawkins
他研究發現:“人的意念振動頻率如果在200以上就不生病。”
 大衛·霍金斯發現,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用負面的意念,
他們喜歡抱怨、指責、仇恨別人,
不斷指責別人過程當中就消減自己很大的能量。
這些意念的振動頻率低於200。這些人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疾病。

振動頻率不同人的表現有哪些

振動頻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磁場。很多人生病是因為沒有慈悲心、
愛心、寬容柔和等,只有痛苦和沮喪,通常這些病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
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病。”
 霍金斯博士說:只要看到病人就知道這個人為什麼生病,
因為從病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一個和愛相關字,
只有痛苦、怨恨、沮喪,包附著他全身。
研究發現:最高的振動指數是1000,最低的指數是1
目前,在這個世界上,他看到振動頻率最高的是700,他的能量特別足,
這些人出現的時候,能夠影響一個地方的磁場。
當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特瑞薩出現在頒獎會上的時候,
全場氣氛相當好,振動頻率很高,她的磁場讓全場的人都感受到她的能量,
美好和感動充滿其中。
當能量很高的人出現時,他的磁場會帶動整個萬事萬物變得美好祥和,
而當一個人有很多負面意念的時候,傷害的不僅是他自己,
也讓周圍環境磁場變得不好。

霍金斯博士說他做過上百萬次案例,在全球調查過不同人種,
答案都是一致的。只要振動頻率低於200,這個人就生病。
200以上的就沒有病。
200以上的意念通常表現是:喜歡關懷別人,慈悲心、愛心、行善、
寬容、柔和等等這些都是高的振動頻率,達到400500
相反,喜歡嗔恨、發怒,動不動指責、怨恨、嫉妒、苛求他人,
凡事自私自利,只考慮自己,很少考慮他人感受,這些人振動頻率很低,
這些低的振動頻率也是導致癌症、心臟病等種種病的原因。


他從醫學角度告訴人們,意念真的是不可思議,
意念對人的健康有很大影響。
當今人們最大的誤區,或者被嚴重洗腦的是:治療只能靠醫學,
健康只能靠藥物。
治療人體不能用像修理機器更換零件一樣的思維(機械思維)對待人體,
因為機器壞了絕不可能自動修復,但人體被割破流血就會自動癒合,
說明用對待機器的方法來對待生命,明顯是錯誤的。

手指被割破了為什麼會自動癒合?這是因為生命本身具有不可思議的
自愈能力,它是生命這個大系統天生所具有的。
生命本身充滿神奇,充滿奧秘,充滿不可思議大智慧。
歷代的無數神醫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用各種方法啟動、引爆、
調動生命本身的大智慧和自愈能力!
當我們站在生命的層面時,我們就能看到不一樣的東西。
如果我們不站在生命的層面,不瞭解生命,我們認識的一切都是假像。
身體是心靈的一個表像,如果我們把疾病歸為身體出了問題,
我們治療的就是症狀,而我們永遠解決的是症狀,
沒有解決症狀背後真正的原因。

《易經》的“易”,意思就是改變,
《易經》就是研究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
你去看病,醫生會說,你這個部位病變了。
所以疾病是變出來的,是因為一些因素變來的。
既然病可以變來,那就可以變走。

疾病就是由很多條件共同構成的,只要拆掉一個條件就可以讓疾病走。
為什麼有人一直生病卻無法治癒呢?因為沒有找到治療疾病的關鍵。
比如想讓一個汽車開不了,不需要把整個汽車都炸了,
實際上只要拆掉一個輪子或者拔掉油管,它就跑不了了。
病來病去,病來不去,病去還來,都只是暫時解決了問題。
那到底誰在決定我們的生命,誰在決定我們的身體信念。


信念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你相信自己的生命是美好的,
生命就會越來越美好,相信自己的生命是苦難的,生命就會越來越苦難。
相信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識地相信(我們知道的);一種是潛意識相信。
只有影響到潛意識,影響到靈魂才能真正改變生命。

深思總結,原來哲學、倫理、心理學、醫學、宗教、佛學都是可以用來治病。
我們健康的心生了,健康就生;疾病的心生了,疾病就生;
疾病的心滅了,疾病就滅。
通過不斷的體驗,就會發現,心要生好心、生善心,人生就很順利。


我們身上的病,它來,是有原因的,它因為我們的需要而來;
它走,也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的不需要而走。
歷代的醫祖醫聖他們是怎麼治病的?他們治病就是用智慧、用能量、
用方法調動我們自身的自愈能力。

如果我們自己的自愈能力沒有了,那不論什麼神醫都束手無策,
所以,我們自己就是最強大的神醫!
這個神醫不需要吃我們人所吃的物質的飯,
神醫需要美德、道德、功德、信仰來營養它。

~ 感謝 黃敏賢師姐在易簡交流道 LINE 群組分享 ~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本研究會承辦世盟第五期太極內功"鬆身五法暨自然運動八法"系列研習課程




 請您用手機點選
2017太極拳鬆身五法暨自然運動八法線上報名網址→ https://goo.gl/forms/KgeJ5oaltYauwWwM2
填寫報名表完後按下“提出”
便會出現繳費資訊!這是最快速的報名方式哦~
點選進去的畫面


按下“提交”後,報名成功會出現此圖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陶炳祥大師談太極拳掤勁踩浪花等拳理,句句珠璣!

   (網路轉載)

陶炳祥師兄與陳少華先生談掤勁、踩浪花等拳理筆記 2007.9.中秋(按:文中"師兄"乃指陶大師)

1999年師兄80高齡,到香港拜訪王壯弘老師師兄緣于六年前看到太極拳雜誌陳鑫拳本內載有王壯弘老師的序文,談及鼓蕩、螺旋、翻騰,滔滔不絕的拳勢,輾轉拜見王師。


陶師兄曾在吳家太極拳書中的八法歌訣看到「波濤卷浪」,並在目錄中有「鼓蕩」、「踩浪花」語彙;憶及吳翼翬老師及鄭曼青老師都有局部類似的動作,又在李瑞東(鼻子李)先生功架中,看到兩胯上下左右擺動以踩浪花的姿勢合太極收勢……

世上最大的威力能量是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水災和風災等。人類最常接觸到的是水與風。水與風威力所以強大,是兩者都有螺旋態勢;包含內旋和外轉的離心力、向心力。一個能量由中心定點以螺旋狀向外擴大,每轉72度,能量就增加1.618倍;以幾何級數累進轉一圈,能量就會增加到原來的11倍。所以太極拳行拳時,要立身中正,中心不能移動半分,才能「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據王壯弘先生稱,「浪採花」原名「踩浪花」,兩胯上下左右,高低螺旋的轉動,帶動身體、兩臂產生浪湧的效果;猶如人站在波濤洶湧的小舟上,上下左右漂蕩。
所有浪勢、旋風勢及空氣膨脹,都是立體的動,由中心點開始以點、線、面、體三維空間的擴大或縮小;與人推手時,沾黏連隨、舍己隨人,也是利用點、線、面、體的擴大縮小,使受者在狂濤之中,不知所措。所以我們練拳追求八門勁、就是在追求立體的放大或縮小的道理。

空氣膨脹由點開始,練習時由丹田做起。借地心吸力,身體全部放鬆;身體的重量壓到地面(跟部含有無限的氣勢),地面反彈,經腳循經絡引到丹田;鬆開,讓這能量如輕煙似的飄至身體各部,把身體逐點螺旋擴大,這就是「腹內松淨氣騰然」;當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是「開」,身體各部以螺旋流回丹田,這是「合」。久之,並不以丹田為單一定點,隨機應變。

練浪勢時,要模仿水性全身關節鬆開,彼觸我何處,就以該處為中心,如漣漪般的擴大;波浪高低,就看石頭能量大小。身體隨外力而動,走多一分是「丟」,走少一分就是「頂」。一個浪中,浪頂是「進」,浪底是「退」。退是把外力完全吸收,並把浪頂推得更高去還彼身,是為「借力打人」。把外力吸得一乾二淨,一轉換以得機得勢;不得勢,便不能令對手跌得乾淨俐落。要模仿空氣、水的點線面體,三維空間的慣性流動的特質,要將身體形成一個立體圓;四肢走弧線以保持園滿的八門勁。

浪,是含上、下和中三為一的。上,是往前卷,是陽;下,是往後收,是陰;陰陽均等,所以中心自成。人體九大關節,上肢肩、肘、腕;下肢髖、膝、踝;身體大椎、命門、尾閭,每組間都能形成浪勢,三組相合,又形成全身都是大浪勢。
空氣膨脹、龍捲風、海嘯卷浪都是勢。打坐調氣養氣,氣不是能量,須由勢來帶動。架子練得松淨,身體一開一合,一沉一升、一起一伏,轉折轉換,放大縮小,與地心吸力下沉,反彈力上升,掌握地的脈動,勢自然產生。


勢是氣勢而不是樣勢,所以有包圍的含意;「氣勢贏人」。亂環訣強調「意」,要在(包圍)對方的背部;武禹襄先輩的敷蓋對吞,「彼方挨我皮毛,己意已入其骨髓」,以勢包圍。
 打坐調氣養氣,氣不是能量,須由勢來帶動。吾人體內的氣,就如天地間的大氣一般,沒有特別的壓縮、鼓蕩,感覺不到氣的存在;人出生,屁股一打,「哇」的一聲,外界空氣、壓力與體內壓力形成一致脈動,人們也就不再有特別的感覺,習慣已成自然。只有在壓縮兩容器、或抽掉密閉容器中的空氣形成真空、或搧搖扇子就會覺得風、氣的存在。所以空氣,是由勢才能感覺的。人體內的氣,如空氣般的充塞於皮囊中,只有在運動-勢的改變、動作,才會有感受;感覺到有東西在體內走動,但卻觸摸不到。所以,習拳者,常以氣由尾閭透三關的靜坐練法,鄭曼青先生曾對打坐的陶炳祥()師兄,呵責「拳練不好,那會有氣透入骨中?」要在功架運動中,產生動沖之勢,產生動沖能量,找出「如神」的動沖能量。要練到內部只要微微一動,就能依不同的運動變化、功架、功勢,就會有很大影響的不同的動衝量;這也就是太極拳、「易筋經」探討的意旨。

「氣斂入骨」不是把氣引入骨內,而是以意領氣,否則「在氣則滯」;是用意、勢將「氣」、皮膚與肌肉收攏聚集的意思。就如同打拳要立身中正,才能中正安舒支撐八面;中正為能找到,舉手投足就無定向,立體旋轉八門勁就不會完整了。

身體要澈底鬆開,全身體重松至足底的勁勢。用意澈底的松,「手快不如意先」,意一動,身體重量便與地心吸力相通;地心吸力把身體重量往地面拉,腳底一轉動身體一大動,動作自然快速。


*太極拳的主要特色是1.用意不用力,2.力從人借,3.所有動作都是從中心發動,放大縮小,4.走螺旋弧。練拳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以意領氣,氣就會跟著走。關節鬆開,氣就會充滿關節,有內動的感覺。高手是「拳無拳意無意」,意氣充滿全身,一接觸,對方便無著落,隨沾隨跌,「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武禹襄先輩的松、空、圓、活,與意、氣有關。用意透開關節,是松;關節之間的空間擴大,是空;有空間,氣會自行充滿,無使有凸出處,是圓;既能圓滿,圓活之趣自然產生,這就是太極拳能「無距離下發勁」的原理。是以內部微量的距離,非外在的距離。

輕靈,「一舉手周身要輕靈,尤需貫串」;不用拙力……。不用力,能量從那裡來?「力從人借」,最簡捷的就是借用地心引力;因為地心引力,使人體產生「重量」,當人體將這重量放到腳底踩在地面,就會產生反彈;這是舉手投足的原動力,所以「根於腳,發於腿,轉於腰,形於手」。松不開,沉不下;或把重量壓死而無法反彈;或聽不准反彈力而反應太快或太慢,輕靈就不容易練好。所以善用地心引力與反彈力,才算進入太極之門。能應用反彈力,身體、手足便能飄起來,輕靈就能產生。練浪勢,要模仿水勢全身關節鬆開,彼觸我何處,我便在該處成為中心,身體隨外力而動,走多一分便是丟,走少一分便是頂;浪頂是進,浪底是退。退時,把外力吸收為己用,進時將浪頂推得越高去還彼之身。

反彈力循「根於腳,發於腿,轉於腰,形於手」,中間一有不松就會有阻礙。所以要松得淨,能量才能暢通無阻;沉得下,才能飄得起,所以輕靈是由松沉產生,而引導反彈力才是練輕靈的不二法門。「湧泉無根腰無主」,要拿地上的反彈力,使之輕飄升起,由腿而腰而手。身體關節不能有僵硬處,否則反彈的能量就會減少。一說:用力往地上蹬,用手將人發出,與用意不用力的原則背道而馳,是無法體會反彈力所致。

*李亦畬先生有氣斂入骨為合,腹內松淨氣騰然為開。氣與力學中的動量或衝量momentum有關:動衝量是指,某物體的品質×運動時的速度×時間×距離。

命門不鬆開,上下身為能連接,氣不能聚于丹田。用意來鬆開兩肋及命門旁邊的兩條肌肉,並裹襠,有助於放鬆命門。

掤勁如人在水中,如水行舟,如流水推轉圓槽淺水裝飾的石球,雖有5200磅千斤重,漂浮也不難。人在水中會被推動,是因為體重被浮力漂起,腳與水池底部脫離,借地心引力,就是要抵銷身體重量。

*太極拳進境過程,須有明師學長指導:1.先育養與人無爭的心胸,2.瞭解拳中太極存在的多維空間理論與無為的修為,3.依範式功架練習,以產生無比濤天的輕靈貫串浪勢;4.俾能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機會;5.更要有肯合作練習的對手拳友夥伴的切磋,相互無私檢討缺失因果,發現缺點學習優點。

*到了王師、鄭師、褚桂亭老師的水準,要提高的是思想而不是動作上的改進。所以他們晚年不以打拳為增進功夫的惟一方式,行住坐臥,「功夫本在日常中」。

*無力打有力、舍己從人的武術理論,不是有界的人所認同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既濟乃定是有易理,太極部動斯為神功。

*鄭曼青老師的太極拳體用歌:「太極拳,十三式(),妙在二氣分陰陽,生化千億歸抱一。歸抱一,太極拳兩儀四象深無邊。禦風何似頂頭懸。我有一語,今為智者吐: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體用雙兼豈有他?浩然氣能行乎手。掤履濟按采捩肘靠,進退顧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足要()向前先挫後,身似行雲。打手安用手,渾身是手,手非手,但願方寸隨時守所守……」,「非胡於斯,著於斯,孜孜於斯不為功」。









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香港友會"勁太極"彭博士之分享:太極拳發劲的現代力学



以现代力学重演太極拳神秘發劲力量的視頻。

以上連結的視頻中,最初趙堡勁太極彭漢強老師有「氣場」的發勁示範。先有從骨盤發放内勁,接着是從两肩發彈對方,再有導引致雙手,當對方打入內力,即被如圓盤狀結構彈出,之後是出拳,其速度和勁度均鬆快雄厚,住後上步擲出對方如草芥,均顯示動量物理力量的超然境界。隨後是各同學的發勁示範,壓軸是外號「應肚即飛」的黃錦康老師,演示其內勁一觸即發,難出其右之一絕。


勁太極以趙堡太極高架套路為基礎,專門於研究内功勁法。「勁」即肌肉的技巧,用於調度体重,以定式發彈對手,用於强身健体,自衛防身和有趣的互動遊戲。在單一的發勁中,常稱一勁,起始定式後,有肌肉使重心行於劲路軌道,完成於終結定式,二定式中間必有重心移動,以產生物理動量。動量即有重量(準確點是質量),並必须要有速度,要有速度必需有距离,但在太極內勁的距离主要是指曲線纏絲,很少是直綫,有了螺旋状的距离,就可讓重心在其上加速,產生動量撞擊力。此一纏絲的幾何曲线距离,在人体上,是被髖關節的大腿骨頂上的球狀骨所預先決定,所以若小心觀察運劲時,骨盤臼壓在大腿頂球的幾何纏絲軌道,便能看見劲走纏絲的秘密,即動量的質素優劣之情况。這大腿球狀骨亦可比喻為個人的藏經閣所在,它亦是樁柱上端的軸心。

一般人都会以為丹田在位處中央的脊柱下,所以轉動丹田即用脊柱為軸,但這自轉如保龄球在原地自轉,並沒有動量,因重心未有速度所必要的移动距离,反而如古語所說,這樣的發勁是傷身折壽,各位若了解脊柱関節結構,便自然明白。在氣聚丹田的物理個程中,上身的体重藉脊柱收集,再經骨盤流到两腿骨。体重進入骨盤後平均分佈於整个骨盤,而其力的平衡点則在骨盤中央的丹田虛擬位置,亦可說骨盤移动時,丹田(或重心)亦會相应移动。所以丹田轉動在物理學上是指骨盤的轉動,其所行走的幾何距离亦正正刻在個人藏經閣的頂球圆的表面上,所以劲走缠絲即物理的角動量,重心速度總是繞着軸心,所謂不貪不欠,即重心丹田能走劲於圆周上,過了就走了直綫,拉塌自己的椿柱,欠了則未到圆周,撞到自己的樁柱。

因此,丹田的轉動是藉着連接骨盤上下的肌肉來執行的,這就是古語說功法要進步,必须於腰胯求,因為肌肉必有两端,苦一端已接上丹田,另一端或接大腿骨或接腰骨。所以落胯,開胯鬆胯,插樁,厭等技巧,讓重心丹田走圆,劲軌能保持連綿不断,無有停頓,無有凹凸處之質素,達到如游龍戲水,上下起伏,左右返翻騰之天人合一的法度自然。上身脊柱只须保持中正安舒,体重便自然入盤骨。若董在適當的肌肉施以張力,便能提氣住上,以內劲体重壓止挑战者的外力入侵,古語用意行劲之消灑脱俗,在按劲壓以体重可見之,並無半点之不必要擺動,內劲雄厚自然。

保持恆定值的角動量於互动時十分重要,若讓挑战者不停的從不同方向發勁於我骨架,則久守必失。連綿不断的好處是保持改变入侵劲力方向的能力,在內功互動中,在佔黏連随的基础上,做到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先動,亦即後發先致。若然是一直都不動,是不會有這成就的。在與同学的訓練中,很多時是不知道怎样動,明明是劲路軌道已到盡頭,是無處可動,要点是要劲走纏絲,在每螺絲軌上,每個圈都有不同的半径值。在實体杠桿機器中,每次都是同一個平面圈,在太極內勁比試中,立体圈有不同的半劲和方向,使纏絲變得如箭頭的锐利,好像古語自相予盾中,高質的內劲力量,概是予亦是盾,是履亦是擠,是憑空劃於放劲的接触面。古之先賢所谓董勁者,是在於內劲的方向較量,在力學上是建基於向量之調度。


作者勁太極之彭漢強老師,習趙堡太極拳三十多年,以現代力学破解太極拳驚人力量的谜团。著作有「太極拳勁之剖析-趙堡架」及「趙堡太極拳內劲揭秘」,其它著述收錄於,www.kingtaichi.org www.gospeltaichi.org

師承趙堡太極拳第十一代紀昌秀宗师

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珍費資料:太極拳師鄭天熊帶領弟子客串演出《荒唐鐘三氣胭脂馬》

《十分珍貴》
1956/10/25
太極拳師鄭天熊帶領弟子客串演出《荒唐鐘三氣胭脂馬》由新馬仔,鄧碧雲,劉克宣領銜主演
鄭天熊1957年過台灣打擂台比賽,打贏台灣連贏三屆拳王余文通。此片拍於1956年,鄭天熊盛年,片中帶西瓜帽教新馬仔打吳家鄭式太極拳,更示範單擺蓮摔倒對手,十分瀟灑。
片中所教的為吳式方拳,分六段,共108式,卻以口號1,2,3去訓練,簡單令操拳者熟記每招,基本上全香港的公公婆婆都識得打。因為鄭天熊宗師,靠這套拳成立首屆香港的清晨太極班,把功夫和健康,以最簡單和全面的方法推廣。不論年紀,學拳資歷,令所有人都可以學得懂。還記得,第一次學,因事急就章,二師兄代師父傳拳,一星期就要學完,記齊整套拳。道理上,要練得好,卻係終生功夫,不過簡明易學,絕對有優勢。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一代宗師黃性賢~疑義問答十三摘要


(1) 問:太極拳道是否應分門派?
答:太極拳道學是一完整之大學問,為歷代先賢先聖窮畢生智慧精心研究而成,其理奧妙無窮,包含崇高哲學,其動作循合科學,蓋哲理乃科學之靈魂。祖師創此拳道旨在促使人類健康,祛病延年,防老防身之運動法門,以達至濟世活人,益壽延年,修心養性,治國平天下之大道精神。太極拳道不為私人武術技擊炫耀與顯露武功好鬥風氣。傳授此道者應知其理,通達其道,任何人無法脫胎改變其理。架子任何人可改創,其原理不可失真。其修練拳架外形雖各有異,惟其理則一。為此不宜有門派之分,應懷太極一家精神,一心一德,本大公無私光明磊落之心,秉承拳祖精神,弘揚斯道,促進光大世界,使人類心身健康則幸。

(2) 問:練太極拳道如何才能達到準確?
答:太極拳準確差異關係殊大。應以王宗岳宗師所言:立身須〞中正安舒〞四字為準.行架三不離〞一不離松,二不離圓,三不離養字行架慎思察覺,否則易患有其形而無其實,倘求花樣迷惑他人,則誤己事小,誤人事大。要達到準確,一舉一動要合乎太極學理原則與內涵,遵循方法正確修練,尤須明師指導功架及多方面研究探討,循序漸進,實事求是步入正軌。除此,學習者本身之條件亦有關係,學者除應具備堅定信心不折不撓意志與高度興趣外,生活安定環境正常,抱定決心,恆學恆練徹悟其理,由內體表達於外,則達到準確。一般人多求速成重外形外練,斷斷續續或半途而廢,一知半解後再求正確,則比初學者更難。有人將太極拳含糊其意,視做四肢運動的體操或舞蹈,有其名而無其實。人體是一小太極,可比一部完整機器,如有一個零件不合標準,則影響整體活動不靈。拳祖曰:〞道為本,技為未,不學吾道者非吾徒也〞。因此做人方面要誠實無欺,言行不背正義真理,多注意心性涵養道技兼修,心正技進漸入正軌之道,養吾浩然之氣也。

(3) 問:太極拳架相異,其理是否相同?
答:祖師創些拳道,世代流傳外形雖異,而今有二十四式有三十七式,六十四步,七十二步,一百零八步,一百二十四式等。架又分長架,短架,大架,中架,小架,高架,低架,快動式,慢動等等。書是人寫的,拳架套路外形亦是人編的,其實功架能否符合原理才是重要,其外形相異原理則一。歷代奇人異士,名家宗師相傳,無一不視太極拳經拳論與十要為準則,應不斷研練,隨時檢討為達實踐,拳由有形練到無形,有手練到無手,有力練到無力,不松練到全松。修養方面從有我修到無我的境界,捨己從人,全身是手,手非手,所謂技達到,風吹荷葉不倒翁,道達到益壽延年不老春。行動外形準確不易,內意循理氣相通,天人合一即上下中合,左右內合,所謂形易得,法難精。因學者行動時,功架竅難守,巧難生。拳祖真人故說:〞一通百通,千門百派萬法歸宗〞。


(4) 問:太極拳多練或少練好?
答:太極拳道要求合乎中庸之道,練要得法。如果不是其法與徒手體操何異?事倍而功半勞多益少。故不在多練或少練,在得其法否?每一動作保持中定為本,動有程序,中規中矩,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皆中開中合,原則不變.曲中求直,直中帶蓄,恆學恆練悟其理通其竅,練到生巧,不化自化之境界。故不在多練或少練,關係在得法與否才是重要。

(5) 問:練拳架快對或慢對?
答:天地運行有一定的軌道與勻稱適中之規律。太極道學本宇宙大自然之原理無快慢之分,人體亦是太極之體,違反生理自然運行無法協調一致,導致疾病叢生。練拳如快動必影響呼吸不勻,氣便上喘心跳加劇,不對也。但太慢戶手關節提掛週身行氣受阻內有滯氣,如意開氣不開也不對。行功,行架,行氣在精,氣,神,內三合,心,意,體內外綜合。肌肉鬆開由上至下以自然程序而定準確。快有對或不對,慢亦然,觀其行功程度而定,所以有能快有能慢,練至全身松透便自然均勻,內外相合則無快慢之分,達到上行雲下流水,綿綿不斷,不動手不斷意,自然而然內外相合,上下一致,如此地步則知無快慢之分也。


(6) 問:太極拳架高低之要求如何為準?
答:盤架子無高低之分,總之四平為原則。呼吸和動作自然配合內外平均,進退轉動立身平准,不偏不倚,前進後退,左右開合要平衡,進要後勁,腳底膝彎,起寸許,內動進退由下而上到中合,由肩,肋,腰,胯,松下,意氣不宜上,會合中樞,即丹田(下寸許),肩,肘,肋,腰,膝,腳,足,腕要節節松沉貼地不動,腳底平穩才算四平八穩,控制得宜皆由膝彎自行調整則高低開合自然適宜。以心意導引全身肌肉鬆開,節節筋絡鬆開貫串,立身中正自然安舒。要領悟意養太極原理分佈全身,則瞭解四平八穩原則,高低自然合度無須強求。
(7) 問:左右上下,虛實如何分清?
答:人體之肌肉骨骼與神經組織是有系統之構造,行架以用心意松沉為最。以中心推動重身為要,定靜松沉為主,必須綿綿不斷,不可患忽斷之弊,以內運達外動,轉運而產生內勁,久之自然全身均勻。左右一虛一實,以上下虛實來說,則左上實左下則虛;右上實則右下虛,每個動作皆包含交叉內變與重身交換之作用,合乎人體交叉神經之配合。因此內勁運轉,最重要虛實分清,動步不動身則虛實分清,動身不動手手則被動也。如果動步有動身,即虛實不分清,動身有動手則肩手牽掛欠放鬆,必須以心意為主動,上下相隨,左右相輔,磨轉心不轉週身一家,輕靈圓滑,一呼一吸,一開一合,如長江大海一動無處不動,惟動有以意氣運身,動有程序,似逐波長流自然之態。

(8) 問:太極拳體用基本練法是什麼?
答:如松身五法裡是循太極拳最基本之原理,要精神集中,否則神氣渙散,無法收到內練之效。要做到三不動,即頭、手、腳底不動,不管單腳或雙腳都要平穩貼地,動則破壞其完整,手腳是被動而不可動手。動則意在先,意帶氣動,動步不動身。轉動腰胯為先,手隨腰胯而動,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間。要窮理以盡性,拳理通則拳架通,拳理不通拳架亦不通。內體通外體,能通則無所不通。拳祖說:「體用修成」。能松透則千變萬化方能捨己從人,忘我無我之境界而達全身是手手非手。體用方法不能融會貫通,不明松身五法內在是太極原理基本之重要性,捨本求末,一無所成,何言體用?


(9) 問:松腹,垂臀其意何在?
答:松腹關係殊大,腹部是丹田蓄氣之庫,氣沉丹田是以心運氣於丹田,然後便能運轉全身,若氣停於丹田而不運是為滯氣,謂之「脹」,故氣下沉後稍停即轉運則不滯留腹遂松柔,久之而有彈性,使氣行遍全身,內氣可斂入脊骨。十三勢歌云:「腹內松淨氣騰然」,切不宜氣集腹部,久之則腹部凸出。
垂臀,垂臀者即於每一動作中。臀應松垂下不可突出,亦不可凹閭,一般教與學者多忽略這要點。松腹與垂臀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否則根浮腰硬,身體失去中心。控制重身達到中定。練有得法可驗上腹部近丹田處,用手指按之急放。必有彈性之感覺。臀收如棉花也。

(10) 問:真正太極精神所在是什麼?
答:明師開導指點一樣,但學習者因心態各異,故其成就有別。真正太極拳道不止練其形,亦要通達其理。為人處世一舉一動合乎道理,學到、練到、悟到、把太極真理融化到人生每個細節裡:不爭名求利,不為私心著想,一生中全心全意虔誠奉獻太極道學,發揚祖師精神,使全世界人類身心健康才是真正太極精神所在。

(11) 問:研練太極拳,每天應練多少套架子?
答:練架行動應符中庸之道,練要得法。有人說,每天早晚練架子十套,每套架子二十五分鐘。只求量徒耗力洩氣,與真正太極真理相反,這只能多流汗,而達減肥作用,對內體內功內臟運動毫無裨益。余先師鄭曼青遺著有說:「余每晨行功行氣三十七勢,一套架子只費七分鐘」。多練或少練貴在得法為宜。一般學者隨余肯遵循余自修數十年心得和經驗的方法,每天早晚公餘肯花五分鐘時間以一式分化兩動熟練,每步分為二式或三式耐心細心來自修,無一不成功之理也。

(12) 問:有人練了數十年太極拳,為何根底仍然不穩?
答:許多人練太極拳因不得其法,故練數十年仍一無所成。習太極拳者,應向道學求知,然後求理、法、功,先通宇宙與人生之道理,以氣行功當明其法。虛心恆修,久之必漸厚根底,得其法、通其理、守其窮、生其巧。生根與內勁看不見,是不能教的,得其法者根底與內勁是練出來的。練拳行功時週身節節貫串,絲毫沒有間斷,不為空間所制,全身空透,不使彼能牽動於我。虛靜輕靈,猶如深山之蛇,首尾相顧,擊首者尾應,擊尾者首應,擊中背者首尾俱應。隨心所欲,修煉能得成就然後謂之輕靈。譬如二百斤鐵棒,懷巨力者可將之提起,惟以百斤之鐵鏈,雖有巨力不能提起。節節貫串松透猶此意也。
學習太極拳道者應明陰陽在拳架與推手上之妙用。陰陽即是太極,太極代表宇宙,宇宙包羅萬象。練拳行功,功架內含整體,內、外、上、下、左、右、前、後皆不離虛實,動靜無間,所謂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陽動陰也動,陰動陽也動。練拳行功要懂此理。心身並練,道技兼修;道為陰技為陽,陽是陰極所生,松靜下沉為陰,是守化為基本,不可用自力強取。輕如泰山穩固,不變以應萬變之理。拳祖說:「道體為本,技用末事也」。所以先學到捨己從人,方得隨心所欲。攻守兩字,先得法練到虛靜,然後守必固、攻必取,皆從自然,而能得者為上乘。推手練到不丟不頂,不離不抗。推手程度則先判功架松沉,可得貼勁然後產生化勁、蓄勁,到了不化自化,不發自發之境界。
今日世界科技發達,物質文明日趨進步,生活緊張,商業競爭,精神欠安寧,所以多患都市通病。太極拳這古老的運動,普遍受到國際人士所喜愛,練太極拳是那麼普及大眾化,並沒有什麼秘訣,平等公開,人人可練。但練習者患拳弊殊多。有幾個原則習拳者應遵循:1要尊師重道。2為人誠實無欺。3練功架應慎思覺察。4 要按部就班,不可求多求速成。5要虛心恆練。6要肯照上述自修法。選擇名師指導,千金易求,名師難求,有了名師,練習要合方法,如此沒有不成功之理也。
(13) 問:練武者重武德尤須尊師重道嗎?
答:現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仁義道德漸淪沒。昔日練武者崇尚武德,尤重尊師重道。但今非昔比,多少學子羽毛未豐便欲高飛,為求自己名利卻忘了恩師費盡心血栽培,甚或違背良心欺師滅祖,既不明尊師重道,更不懂飲水思源,烏鴉尚知反哺之恩,人何其不如?不通理不明做人原則何能立身處世?何以心安理得?騙得了一時騙不了永久。為此維護師道以正人心。凡是同道,人人有責,應以此為共同目標,培養學員德育仁心以振頹風,共衛師道。
余習武術與太極拳六十年,今擬退離教務,為普及發揚太極道學,擬以錄音代講授,以錄影代教授,使教學普及和科學化,使太極拳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