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派易簡太極拳研究會網站105年5月4日遷家並改版成功!本會研究方向:探究太極文化精髓,修心無我,靜感初心;守一顆真摰之心,修一份沉靜內斂之情...牛年歲臨扭乾坤,身心吉祥常觀心,讓心平靜修清淨,讓愛滿心同體悲...
顯示具有 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史料明徵:誰是民國時期的技擊功夫第一人

詰曰:沒有人有可能跟民國時期所有人都比過武,所以,不可能有誰是民國時期的技擊功夫第一人。

按照這個邏輯,放在今天就是,雖然奧運會是世界性的體育盛會,但是不是所有人,如非洲那些在荒野中善跑的人,都有機會參加,所以不能說博爾特是當今世界短跑第一人。

這個邏輯有沒有問題呢?

作為概念可以成立。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舌之辯,本章所論證的誰是民國時期技擊功夫第一人,是指民國時期在史料中可考的那些拳師。史料中不可考者不在此列。

民國初期那20年是中國武術經過長期積澱產生的一次全面爆發,將中國武術成就推向其巔峰,至少是五百年來中國武術發展的巔峰。對比余大猷、唐順之、戚繼光那個時代對武術的認識,再看看民國初期孫祿堂對武術的認識,毫無疑問,在認識上產生了巨大飛躍,而且技理體系也更為完備,可謂發生了由術至道的質的昇華。

1937年後,隨著現代武器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經過二十多年外患內戰,武術逐漸脫離了無限制技擊的本位,演變為體育競技比賽和健身運動。中國武術的發展從無限制技擊轉向現代競技體育與健身運動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就實戰技擊造詣而言,抗戰以後出現的武術人物其技擊功夫已不足以代表中國武術技擊的最高水準,而余、唐以前的武術人物又因缺乏確鑿的史料佐證,難以對他們的技擊造詣進行準確評價。如關於太極拳創始人的爭論就是個例子,爭論一百年也不會有結論。因此只有對清末民初時期的武術家和拳師進行考察最有代表性,既對當代有直接影響又有相對可靠的史料為依據。

有人問:什麼是相對可靠的史料?

判斷一份史料的可靠性,需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考量:

1)史實性,有可確認的當年實物(文字資料或物品)作為證據。

2)時間性,相關史料與所研究的物件具有同期性。

3)公信性,資料的公信性強弱分析與判別,如對當年報刊、雜誌、個人的信譽的判別。

4)權威性,不是當年任何人寫的東西都可以一視同仁,還要看出處的權威性。

5)互證性,史料之間能否互相印證。

史料符合這五性的程度越高,史料的可靠性越高,可被擇取作為史實依據的價值就越高。

清末民初各個武術門派都湧現出一批著名的拳師,那麼考察哪些拳師才具有代表性呢?

武術在民初時被時人劃分為四大門類:形意、太極、八卦、少林。這種劃分未必合理,但可以反映出這四類武藝在當時的影響力。相比而言,近代以來最有代表性的武術門類是:形意、八卦、太極、八極、披掛、查拳、通背、戳腳、翻子、心意六合拳、北少林、迷蹤、紅拳這十二大門派。

其中民初時期尤以形意拳影響力最為突出,幾乎所有主要國術館都將形意拳設為必修課。當時具有一定影響的形意拳拳家有車毅齋、宋世榮、李存義、李複楨、孫祿堂、尚雲祥、王薌齋等。這裡面誰的功夫最高、最具有代表性呢?

這個你說了不算,我說的也不算,要看當時的史料記載。按照當年史料記載來分析,顯然在這些拳家中孫祿堂的武功最高,也最具有代表性。

依據在哪裡呢?

1、《近今北方健者傳》

2、《國術統一月刊》

3、《世界日報》

4、《申報》

5、《北平日報》

6、《江湖異人傳》

7、《當代武俠奇人傳》

8、《國術名人錄》

9、《求是月刊》

以上九份史料,大一點的圖書館都可以找得到,如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去了就能找到。其它還有一些史料如《近世拳師譜》、《北派國術家掌故》等,雖然其史料價值並不在以上這些史料之下,但由於或藏於海外,或藏於民間,在這幾家圖書館中未有館藏,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舌,在本文中沒有引用。

《近今北方健者傳》是1923年出版的刊物,作者楊明漪是中華武士會的秘書,他觀摩過六十多門武術,所遇武術名家甚多,此書在編篡過程中他曾多方徵求意見,該書出版後亦得到當時武術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可以說這份史料對於上述史料可靠性的五個方面同時具備,相對而言,可靠度甚高。在這份史料中對孫祿堂的武功評價最高,如在例言裡記載:

老輩中現存者如翠花劉、程四、秦月如,中輩如尚、周、程海亭、李光普、定興三李諸人,尤精粹中之精粹,至孫祿堂集三家之大成者,益不待言。

這裡翠花劉指劉鳳春,程四指程殿華,尚指尚雲祥、周指周玉祥,認為只有孫祿堂是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大成者。

又如該書記載:

八卦、形意兩家之互合,始自李存義眼鏡程,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博審篤行者四十年。”

這裡涵齋是孫祿堂的號,由此可知孫祿堂不僅是歷史上第一個合形意、太極、八卦三家為一體者,而且於太極、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極的境界。

有人會說:《近今北方健者傳》記載孫祿堂親自講:

郭先生虎拳,一步可走三丈,罄予能僅及二丈五,先輩之難及,斯其一端耳。”

他們的目的是要以此為據,證明孫祿堂的形意拳的功夫沒有達到登峰造極。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麼形意拳冠軍首先得是跳遠冠軍。然而,形意拳造詣的高低並不是比誰一步走的遠,而是比技擊制勝,比與道合真。因此有人想通過孫祿堂的這段話來否定孫祿堂的形意拳達到登峰造極之境,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站不住腳的。

此外,孫祿堂一向有敬師謙德,孫祿堂這麼說、這麼做是出自一種敬師之德,對此亦有旁證,如根據楊世垣所記,孫祿堂手提燈籠一步躍出三丈五尺。

又根據楊明漪的記載:

請試之,果二丈五。是年孫已六十一歲,體不及五尺,貌清臒,骨如柴,腹如餓狀,無努張之致,而力無窮也。”

由此可知,61歲的孫祿堂隨時隨地一步就可達到二丈五,說明一步二丈五並不是孫祿堂一步可達的極限,而是孫祿堂隨時隨地都可以控制達到的尺度。

有人還會講《近今北方健者傳》中對孫祿堂的評價只是楊明漪個人的觀點。

然而事實上楊明漪作為中華武士會的秘書,在寫此書時曾與眾多同門交流過意見,有楊明漪與同道來往的書信為證,因此並非是他個人的一家之見。從當年武術界對此書的反映來看,《近今北方健者傳》對孫祿堂的評價代表了當時武術界人士的普遍看法。

為此,我們可以再看看《國術統一月刊》上是怎麼記載的。

《國術統一月刊》的主編是當年著名的國術記者姜俠魂,他邀集了當時一些武術及社會名流:胡朴安、唐豪、盧煒昌、徐致一、陳微明、章啟東等倡辦了“國術統一特刊社”。該刊創辦於1934年,此時中國經過兩次全國性的擂臺賽和兩次國術國考以及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國術比賽的檢驗,對於當時諸多國術家的造詣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實踐檢驗的考量。在《國術統一月刊》第二期中有陳微明撰寫的“孫祿堂先生傳”,其中記載:

先生通易理及算數、奇門遁甲、道家修養之術,道德極高,與人較藝未嘗負,而不自矜。喜虛心研究,老而不倦,所詣之精微,雖同門有不知者。蓋先生于武術,好之篤、功之純,出神入化、隨機應變、而無一定法。不輕炫於廣眾,故能知其深者絕少。

其中“所詣之精微,雖同門有不知者”一句寫的雖然含蓄,但是已經清楚地表明孫祿堂的造詣是同門中其他人所未能達到的,即認為孫祿堂的武功造詣是同門中其他人所不及的。

有人可能會說,陳微明是孫祿堂的弟子,他自然要吹捧他的老師。這種推測如果對於別人也許可能,但對於陳微明則不成立。原因有二:

1、這時陳微明主要教授楊式太極拳,他沒有必要不顧事實地去吹捧孫祿堂,如果這麼做,對他有百害而無一利。

2、因為這時陳微明參與《清史稿》的編寫工作,如果他寫的東西明顯不符合事實,將會影響他在學術界的信譽。作為歷代士大夫出身、素有清譽的陳微明不可能這麼做。

因此,陳微明不可能不顧事實地去吹捧孫祿堂。事實上陳微明寫的這篇“孫祿堂先生傳”是得到國術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認同的。比如,當代著名武術史研究者馬明達教授在為《紀念孫祿堂誕辰一百五十周年》所寫的序文中認為:“我覺得在所有孫祿堂傳記中,還要數陳微明先生的《孫祿堂先生傳》寫得最好,稱得上是一篇平實真切、耐人尋味的武史佳作。

寫到這裡可能還會有人不服氣,他會舉出《國術名人錄》中金警鐘關於王薌齋的文字,其中有“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只王一人。”但不要忘了,在該書中金警鐘關於李存義的文字中有“遂入化境,因是技藝冠絕儕輩。”的評價。在《國術名人錄》中金警鐘把王薌齋列于郭雲深的門下,因此在李存義的儕輩中自然包括王薌齋,而“技藝冠絕儕輩”是指在同輩中技藝第一,所以金警鐘認為李存義的技藝高過王薌齋。

於是這裡就需要探討一下什麼是三摩地?

三摩地是佛教用語,指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金警鐘用在這裡是形容一門心思專注於形意拳的程度,而非指功夫造詣的高低。

毫無疑問,李存義的武藝冠絕儕輩,是當時武術界有影響的形意拳大師。而在當年有關李存義與孫祿堂究竟誰的武功更高的評價中,武術界普遍認為李存義的武功不及孫祿堂,認為孫祿堂的武功是形意、八卦兩門的第一人。    證據有三:

1   在向愷然的《江湖異人傳》中,明確記載:

孫祿堂在拳術界的聲名不減于李存義,論班輩,卻比李存義晚一輩,論本領,據一般深知二公的拳術家評論,火侯還在李存義之上。

關於《江湖異人傳》,向愷然在該書的楔子中寫道:

這篇記事的材料,十成中有兩成是我親目所見,八成是得之誠實可靠的友人”,並強調“惟有記這一篇的事,不能由著我的筆亂寫。

因此,至少從向愷然主觀願望上講《江湖異人傳》是記實,向愷然在楔子中明確提出為他所寫的文字負記實的責任,所以向愷然的這個評價反映的是當時武術界的公論。

2192552日《申報》報導:

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孫祿堂”。

說明當時武術界認為形意、八卦兩拳的功夫造詣以孫祿堂為首。

3194756日《北平日報》“武林軼事”記載:

近五十年間,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為孫先生一人而已。……所以他對於拳術所得,於三派中長幼兩代,無出祿堂先生右者。

“武林軼事”的作者鄭證因是許禹生的弟子,廣交各派,收集拳師事蹟,對當時拳師多有瞭解,而且他並非孫祿堂的弟子,故具有客觀立場。所言“三派中長幼兩代”自然包括孫祿堂的上一代即李存義那一代。顯然,按照當年武術界的公論,孫祿堂的武功不僅在李存義之上,而且無人能出其右。

此外,楊式太極拳傳人張義尚喜好收集武術家事蹟,在其《養生蠡則》中記載:

“形意、八卦,以孫祿堂為第一。”

張義尚還在該書中還記載,自董海川之後,唯孫祿堂掌握了八卦掌全藝。

綜上可知,在民初以來的形意拳家和八卦拳家(即八卦掌)中,以孫祿堂的武功最高,其形意拳和八卦拳最具有代表性。

關於太極拳,在當年的史料中也有定論。在孫氏太極拳創立之前,當時社會上普遍認同楊氏太極拳。當孫氏太極拳創立後,社會上對孫祿堂的太極拳經歷了一個認識的過程。

相對而言,武術界對孫祿堂的太極拳認識更早也更準確,如《近今北方健者傳》中記載:

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

說明那時武術界認為孫祿堂于太極、八卦、形意三家功夫皆臻登峰造極之境。但由於孫祿堂于形意、八卦兩門成名甚早,名氣、影響又極大,所以一般社會人士開始只以為孫祿堂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然而到1932年各派太極拳的代表人物紛紛在國術界露面後,在浙江國術館1932年出版的《國術史》中唯對孫祿堂的太極拳給予了“近世孫氏太極拳頗負時譽”的評價。至1934129日的《京報》上更明確記載孫祿堂是“中國太極拳術唯一名手”。

民國初期的二三十年,武術的社會地位與關注度不斷攀高乃至成為國術,與此同時武術家的事蹟也成為社會及媒體關注的熱點。如果一個不出名的拳師打敗了當時媒體關注度甚高的武術家,然而該拳師在當時武術界依舊默默無聞——這種故事只會發生在今人編造的童話裡,在現實中則不可能存在。這就如同2018年的中國足球隊若踢贏了世界盃冠軍法國國家隊,而在媒體上竟然沒有報導一樣的荒謬。

當年媒體對一個武術家的關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位武術家的功夫造詣在當時武林的認可度和影響力。因此,除了當年正式比武的成績記錄比這更為有說服力外,這完全可以作為考察當年武術家真實造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比如被當今某些人稱之為“天下第一保鏢”的杜心五,其實他在當年並不無此稱號,他甚至不被當時武術界關注,其功夫造詣在當時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如在杜心五的同鄉向愷然1925年出版的《江湖異人傳》和1933年出版《國術名人錄》中皆沒有收錄杜心五。

尤其是《江湖異人傳》的作者向愷然在日本留學時就與杜心五相識,但他在《江湖異人傳》收錄的武術名家有秦鶴歧、楊登雲(劉百川的師傅)、孫祿堂等,而無杜心五。還有《國術名人錄》的作者金恩忠與杜心五的弟子萬籟聲系六合門同門,不能說他們對杜心五不瞭解,但在《國術名人錄》中他沒有收錄杜心五,直到1935年金恩忠寫“續國術名人錄”時,才將杜心五收錄進來。

同樣,通背拳的張秀林也是這種情況,除了張秀林的弟子吳圖南在其《國術概論》中提到其師外,在其他有關武術家記載的書籍中皆沒有收錄張秀林。而吳圖南的文字污點頗多,很多內容已被證明是他捏造的。

此外,《武當》2012年第8期刊登的《周祥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記載了周祥與張策、杜心五比武,皆輕取之的事蹟。而在《近今北方健者傳》和《國術名人錄》中都記載了孫祿堂與周祥比武,輕取周祥的事蹟。由此可對杜、張二位的功夫造詣得出一個基本判斷。

同樣被當今影視媒體大肆渲染的黃飛鴻、葉問等,在當時武術界並無什麼名氣。即使在廣東本地,楊澄甫南下廣州後,他在當時廣東武林的影響力也大過黃飛鴻。葉問在當時中國武林更是默默無聞,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他與北派的著名拳師比武的事。

當時北派拳師南下廣州比較有名的有楊澄甫、傅振嵩、顧汝章、陳微明、陳子正、李先五等,葉問跟他們當中的哪個比過武?難道葉問跟來廣州不久就北返的萬籟聲比過武?不過筆者在當年的報紙中尚未見到相關的報導。

當今中國的一些電影電視打著歷史題材的招牌,實際上完全是瞎編一氣,使得當今中國文藝作品全無可信度,這已是一種普遍現象。

還有如今在上海本地大名鼎鼎的盧嵩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武術界中默默無聞,在目前可以找到的那時有關武術的報刊、書籍以及武術活動的報導中皆未見到有關盧嵩高的任何痕跡。因此,今天一些宵小捏造當年盧嵩高打了當時一些聲名藉甚的國術家,完全就是癡人說夢而已。

在這裡筆者並不是說杜心五、張秀林、黃飛鴻、葉問、盧嵩高等沒有功夫,在今天看來,他們都是學有所成的拳術家,而且傳人頗多,但是由於沒有事實以及相關史料的支援,他們的功夫沒有一些人編造的那麼高明、渲染的那麼神奇,今人宣傳的他們的一些“事蹟”並不真實,多為後人的杜撰之言。

下面談一下孫祿堂與李景林。

臺灣當代八極拳傳人徐紀杜撰說“李景林謔稱孫祿堂為‘小鹿’”,由此製造出一種李景林對孫祿堂十分蔑視的場景。然而當年的報紙記載卻表明,李景林對孫祿堂極其敬重,以師禮事之。如在1931117日上海《新報》刊登的“李景林軼事”中就記載道:“李景林之劍已蜚聲海內,……縱橫燕趙齊魯間,罕可與敵,復遇孫祿堂氏,較技不勝,於是知內功練劍,實具有深化莫測之妙,遂以弟子禮師孫。……

當年史料中類似上述記載還有一些,不一一枚舉。

究竟是當年諸多報紙記載可靠,還是今人的所謂“傳說”可靠?有良知者,不難判斷。如徐紀講的這類傳說,任何人在一分鐘內都可以編上幾個段子。有人就是堅持要給這類“傳說”開綠燈,其用意為何?讀者不難判斷。

我一向堅持評判歷史人物必須以當年史料記載為基礎,依據前面所述判斷史料可靠度的五性進行辨析,才能得出相對接近事實的結論。而後人的種種傳言多為杜撰之言,評判歷史人物時不可為據。

那麼近代以來誰是中國武術界技擊功夫的第一人呢?

其實這在史料記載中早有定論——

根據193421日《世界日報》“孫福全軼事”的記載:

“孫之藝竟臻絕頂。”這裡孫指孫祿堂。

程廷華認為孫祿堂的武功于“黃河南北已無敵手”。

又據《近今北方健者傳》記載:“至孫祿堂集三家之大成者”,“涵齋(即孫祿堂)於三家均造其極”。

再如許禹生的弟子、熱衷收集武術家事蹟的鄭證因在194756日、7日《北平日報》發表的《武林軼事》中記載——

孫福全字祿堂,晚年別號涵齋,他是直隸完陽人,近五十年間,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為孫先生一人而已。……孫祿堂先生對於三派拳術,均有造詣,精心練者四十年,所以他對於拳術所得,於三派中長幼兩代,無出祿堂先生右者。

此外,從當年日本武士多次挑戰孫祿堂,甚至在孫祿堂古稀之年,仍組團前來中國挑戰孫祿堂,而皆以敗北告終這一現象,亦反映出孫祿堂是日本武士眼中的中國技擊功夫最高造詣的代表人物。因為中國的其他拳師從未在日本武士那裡享受過這種“待遇”。

如《新中華報》1929118日報導,因日本武士屢試屢敗,故在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前日本武士又組團來華籌備與孫祿堂比武。


《新中華報》1929118日(第二版)


《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彙刊》19303月出版

另據《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彙刊》(19303月出版)記載,孫祿堂先生截止到該彙刊成稿前,已經三次打敗日本武士。

綜合上述諸多史料記載可知,孫祿堂是近代以來的技擊功夫第一人,達到技擊的最高境界,這並非其後人吹捧,而是諸多史料中的確切記載,事實昭然。在近代以來的武術史中在技擊功夫上無第二人能獲得如此普遍的高度認同。

諸多史料對一個武術家的評價以及相互印證是考量一個武術家武功造詣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沒有當年相互比武記錄這類史料時,諸多史料記載之間的相互印證是構成人物評價可靠性的決定依據。所以評價當年武術家的技擊造詣,必須以當年各方面史料記載為基礎並依據筆者提出的辨析史料的五性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評價,而不能以今人的道聼塗説為依據。

 轉載:武學與武道 2012/2/26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一口氣讀懂:楊式太極拳的傳承與創新

 


▲杨澄甫像

清道光年間,直隸廣平府人楊露禪(1799-1872),原名楊福魁,字祿躔,他奔走于冀豫間,傾貲從河南陳家溝,師從“牌位先生”陳長興(1771-1853),學得一套叫綿拳、或叫囮拳的陳家拳術。藝成之後,在廣平府城關傳授拳術,當地的士紳子弟紛紛向他拜師學藝。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昆仲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氏老大武澄清1852年考上了進士,1854年去舞陽做了縣令。一個偶爾的機會,他在舞陽的鹽店裡發現了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他跟兩位弟弟說,王宗嶽的拳論,與他們跟楊露禪學到的拳,是一個道理,好好研讀拳論,寶貝全在裡面了。老三武河清(1812-1880年),字禹襄,號廉泉。他後又師從陳清平學藝,從此壹志於拳藝的研究和理論總結,日後被武氏(郝式)、孫氏等太極拳界,尊奉為開派立宗的一代宗師。武氏的老二武汝清,1840年考中進士,去刑部做了京官,以剛正清廉名滿京城。他赴京城為官期間,將楊露禪舉薦到京城授拳。由此,原本局限於鄉野村落,呈一拳一腳之能的拳技,開始登臨大雅之堂,由此,這套拳,被冠以“太極拳”之名,登上了歷史舞臺。楊福魁,遂以“楊無敵”的雅號風靡京城。而他的名號,也一再被各類文藝形式所演繹,“楊祿躔”也被同音俗傳為“楊露禪”,且以偷拳、委身為奴等等矮化身份的形象,成為傳奇文學的獵奇和勵志的典範。楊露禪,由此成為近代太極拳史開天闢地的第一人。


“山右王宗嶽”,山右,蓋指太行山以西,今山西境內。除此,王宗嶽是誰,什麼年代人,生活境況如何,他跟誰學了太極拳,他的太極拳是何等表現形態,他是不是有後裔和傳人等等,所有資訊都一概不詳。雖有各派“好心”人,出自一私之利,為王宗嶽找出各地故里,甚至還為王宗岳娶妻生子,這些都不過只是無稽之談。所以直到今天,“王宗岳”,依然是個謎。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1832-1892),名經綸,字亦畬。二十余歲從母舅習拳,抄得山右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並諸家講論,並撰《五字訣》,手抄三本,其一自藏,其一贈貽弟弟李啟軒,其一贈予弟子郝和,史稱“老三本”。為太極拳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弟子郝和(1849-1920),字為真。授徒眾多,主要有韓欽賢、陳秀峰、李福蔭、李香遠、閆志高、李聖端、王其和、孫祿堂、馬印書等。兒子郝月如(1877-1935)、孫子郝少如(1908-1983)承繼家學,世稱武式太極拳。他的弟子孫祿堂(1860-1933),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完縣人。民國初年任總統府六等校尉承宣官,1928年受聘擔任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年六月任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主任。孫祿堂授徒眾多,次子存周、三子務滋、小女劍雲均能承繼家學,其他主要弟子有齊公博、孫振川、孫振岱、柳印虎、李玉琳、朱國福、胡鳳山、高振東、鄭懷賢、顧汝章、靳雲亭、朱國禎、金一明、曹晏海、章啟東等。他的拳架緊湊,步法靈活,開合有度,進退相隨,人稱開合活步太極拳,世稱孫式太極拳。


楊露禪在京城授拳之間,據傳某王府管家王蘭亭、富周等得繼其藝。與此一脈相關的拳藝傳承者,諸如府內派(蕭功卓)太極拳、李派(李瑞東)太極拳、猶龍派太極拳,以及流傳于臺灣的宗嶽門太極拳、劉培中的昆侖仙宗太極拳等等,百態紛呈,莫衷一是。


楊露禪有子三:長曰鳳侯、次曰班侯、三曰健侯,均承家學。


長子楊錡,字鳳侯。生卒無考。其子楊兆林,字振遠,承叔父楊健侯拳學,傳弟子李香遠、王其和、劉景西、張欽霖等。李香遠(1889-1961),名寶玉,一名景清,邢臺人。在楊兆林過世後,他又拜入郝為真門下學習拳藝。李香遠主要弟子由董英傑、張士一等。其女李桂花傳承家學,授徒吳六群、檀杏敏等。1998年出版《郝式太極拳》一書,時稱郝式太極拳。

楊露禪次子楊鈺(1837-1892),字班侯。性情剛烈,幼承庭訓,承繼家學。隨父進京授拳,後被舉薦任清旗營武術教官,授予武德騎尉官職。楊班侯的拳架緊湊,拳架高,步法活,勁力方圓相濟,奇正相生,有別于楊露禪所傳承的風格,時稱楊氏小架太極拳。楊班侯弟子有淩山、萬春、全佑等。全佑(1834-1902),滿族,烏佳拉哈氏。初從楊公祿禪學拳,後拜楊班侯為師。全佑傳子吳鑒泉,其他主要弟子有王茂齋、劉彩臣、常遠亭等。吳鑒泉(1870-1942),原名烏佳拉哈.愛紳,1925年,他的女兒吳英華(1905-1996),由北京達仁堂樂家推薦,來上海西門子洋行華人買辦管子菁家教拳。1927年,他的弟子徐致一出版《太極拳淺說》,且應精武會之邀,擔任太極拳教師。1928年,吳鑒泉應上海九福公司黃楚九之邀,帶弟子金玉琦、葛馨吾等來上海,擔任被上海精武會教練和上海國術館武當門主任。1929年女婿馬岳梁(1900-1998)來上海,協助吳鑒泉在國術館教拳。1931年,創辦鑒泉太極拳社。1942年出版《吳鑒泉氏太極拳》。此後全佑一系的拳學,世稱吳式太極拳。全佑弟子常遠亭(1860-1918),蒙古族。其子慶祿(1906-1970),字雲階。父子兩人拳架低沉,動作起伏,龍身蛇形,俗稱全佑老架。常雲階建國後被邀來上海授拳,傳弟子戴筆、吳邦才、汪波、馬殿臣、樊繼芬(女)等。1991年,樊繼芬著《常式太極拳》。此脈拳技,後也稱常式太極拳。


楊露禪三子楊鑑(1839-1917),字健侯,號鏡湖。幼承庭訓,承繼家學。他性情溫和,拳架中正安舒,方圓相濟,奇正相生,綿裡藏針。世稱楊氏中架太極拳。主要弟子有許禹生、張策等。三子兆熊、兆元、兆清皆能傳繼家學。書僮田兆麟隨其左右,得益頗多。田兆麟受楊健侯臨終所托,於1917年南下杭州,傳授楊氏中架太極拳,開啟楊式太極拳南下授藝之旅。

楊健侯長子兆熊(1862-1930),字夢祥。自幼隨伯父班侯學拳,習練楊式小架太極拳,深得班侯精髓,性情剛勇,有班侯風範,號少侯。主要弟子有譚夢俠、田兆麟、馬潤之、尤志學等。他私授吳公儀以楊氏小架太極拳。吳公儀(1900-1970),一名潤澤,字子鎮。吳鑒泉長子,自幼從父學拳。他得楊少侯楊氏小架後,拳風驟變,人稱吳氏方架太極拳。1937年,他在香港成立鑒泉太極拳社分社,開啟了吳氏太極傳入香港和海外之旅。1954年他與白鶴拳家陳克夫之間在澳門的比武,轟動了整個東南亞的華人世界,為推動武俠文化的發展和傳統武術的推廣和傳播作出了貢獻。


楊健侯二子兆元,早逝。其女楊聰,嫁與趙樹堂。楊聰育有一子趙斌,一女趙桂珍。趙桂珍適傅鐘文。


楊健侯三子兆清(1883-1936),字澄甫。幼世習文,立志于萬人敵。後承家學,精通太極拳藝。他體格魁偉,性格溫和,拳架中正安舒,氣勢磅礴,支撐八面。1928年應邀南下南京、上海、杭州、廣州傳授拳藝,刪定94式定勢架,世稱楊氏大架太極拳。所著《太極拳使用法》、《太極拳體用全書》,他的拳照成為太極拳界最為經典的範本。他為推廣太極拳嘔心瀝血,成為太極拳開疆辟土的典範。他主要弟子由田兆麟、武匯川、閻月川、徐岱山、牛春明、陳月坡、王其和、崔毅士、褚桂亭、陳微明、張欽霖、李雅軒、王旭東、董英傑、吳志青、葉大密、汪永泉、呂殿臣、鄭曼青、蔣玉堃、薑廷選、濮冰如(女)、濮偉、滕南璿(女)、奚誠甫、匡克明、張慶麟、於化行、鄭佐平、曾如柏、傅鐘文、趙斌等。育有四子:長子振銘、次子振基、三名振鐸、四子振國,均承繼家學。


楊澄甫弟子陳微明(1881-1958),名曾德,字慎先,改名曾則,改字天均,號微明,浠水人。出生在北京一個累世為儒的家庭。1913年,任北洋政府清史館編修,著有《海雲樓文集》、《禦詩樓續稿》、《雙桐一桂軒續稿》等。他初從孫祿堂先生學習形意拳、八卦拳,後拜入楊澄甫門牆習練太極拳。師從李景林學習武當對劍。1925年在上海設立致柔拳社,編著出版了《太極拳術》、《太極答問》、《太極劍》等書,社員從十幾人,數十人,發展到幾百人,數千人,並開設女子體育師範班,且在蘇州、目幹山、廣州等地開設分社,先後師從他學太極拳者不下萬人。開民國太極拳傳播之盛。1932年他應邀到廣州、廣西教拳,開太極拳南傳嶺南之先。1945年,臺灣光復,他的弟子謝鏡湖、周益敏從上海回臺灣,在新竹開設太極拳社,開啟了太極拳傳入臺灣的歷史。1948年陳微明應他們之邀,與弟子陳鐸鳴、陳文甫等飛臺灣,推動太極拳的發展。

楊澄甫弟子王其和(1889-1936),字春山,邢臺任縣人。在楊兆林過世後,也師從郝為真學習拳藝,1914年入京,拜入楊澄甫門下學藝。其拳架人稱“郝楊架”。主要弟子有劉仁海等。其子王景芳承繼家學。劉仁海(1904-1982)授徒眾多,其弟子李劍方以“王其和太極拳”成功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澄甫弟子董英傑(1897-1961),名文科,字英傑,任縣人。早年從劉瀛州學三皇炮捶,後從楊振遠學習楊氏太極拳,又從李香遠鑽研拳藝,之後拜入楊澄甫門下,且隨楊澄甫南下南京、上海,協師教拳。19311月,協助楊澄甫整理《太極拳使用法》。1934年,隨楊澄甫父子到廣州教拳。19364月赴香港成立“董英傑太極拳健身院”,廣收門徒,開啟了太極拳傳入香港之旅。之後長期往返於香港、澳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授拳,弟子學生遍佈世界各地。董英傑有四子二女,子名虎嶺、龍崗、俊嶺、豹嶺,女兒華花、茉莉,均承家學。他主要弟子有董世祚、林伯炎、李琪佳、劉同祿、樂歡之等。長子董虎嶺(1917-1992),1965年應邀訪美國設場授徒,1966年移民美國夏威夷,創辦“董氏太極拳學院”,開館教拳。董英傑弟子林伯炎,上海精武體育師範學校畢業後,留任精武,先後在上海、漢口、廣西、福建各精武團體執教,拜入董英傑門牆後,系統學習楊家太極拳術。1940年,先生南下馬來西亞、新加坡,開太極拳傳播海外之先河。他分別在星州中正中學、吉隆玻雪蘭莪精武會、南洋大學、九龍堂等傳授太極拳,致力於楊式太極拳的推廣和發揚。


楊澄甫學生葉大密(1888-1973),名壽彭,字祖羲,號伯齡,一號大密。文成人。幼承小八卦內功,1917年從田兆麟學習楊式中架太極拳,得孫存周、孫祿堂孫氏內功拳法,1926年在上海法租界創立武當太極拳社,是史上第一家以太極拳命名的社團。1927年師從李景林學武當對劍,1928年、1929年分別學得楊澄甫老師的楊式大架太極拳和楊少侯老師的楊式小架太極拳。期間也得到張欽霖道功的傳授。他早年弟子有濮秋臣、濮冰如父女、嚴春堂、胡厥文、鄭曼青、黃景華等,晚年弟子有蔣錫榮、金仁霖、曹樹偉等。五十年代簡化太極拳大潮中,他反其道而行之,以楊氏中架太極拳為基礎,把從多位老師學得的拳藝,融入到楊氏太極拳大架的框架下,形成一套獨具風格的楊式太極拳教案,人稱“葉家拳”,或稱楊式葉派太極拳。他引薦早年弟子濮冰如、鄭曼青、黃景華等,拜入楊澄甫門下。


楊澄甫學生鄭曼清(1902-1975),名嶽,字曼清,號玉井山人,晚號曼髯。永嘉人。精詩、書、畫、拳、醫,仿鄭虔“鄭三絕”,人稱“五絕老人”。1932年在《太極拳使用法》基礎上,協助楊澄甫刪編《太極拳體用全書》。1940年,編著《鄭子太極拳十三篇》,1948年,出版《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1949年,定居臺灣,1951年,在臺北創立時中太極拳社。他刪定的三十七式簡化太極拳,人稱鄭子太極拳,風行全球。主要弟子有羅邦楨、徐憶中、徐逢元、黃性賢、劉錫亨、宋志堅、鞠鴻賓、幹嘯洲、陳志誠、梁棟材、廖禎祥、葉秀挺、陶炳祥、吳國忠等。1957年,弟子陳志誠之波士頓、弟子羅邦楨在三藩市設館,將太極拳傳入美洲。1960年,鄭曼青旅居美國,在紐約創立時中文化中心,往返於波士頓、三藩市、紐約傳授太極拳。曾應邀赴聯合國表演太極拳。子鄭沛倫、女鄭可欣,定居美國,承繼家學。鄭曼青弟子黃性賢(1910-1992),字心玄,福州人。從小學練白鶴拳,1949年渡海入臺灣,師從鄭曼青學習中醫和太極拳。1956年應邀赴新加坡傳授太極拳。1959年恰逢砂拉越人民聯合党創立,應邀從新加坡轉來砂拉越。1970年由他新加坡弟子謝沐泰策劃,與新加坡亞洲摔跤冠軍廖廣成在砂拉越首府古晉的一場對擂,堪稱太極拳史上的經典。這場擂臺賽不但為推動太極拳的全球化做出了貢獻,其影響力還遠遠超越於太極拳本身,為當時全球反華的背景下,海外華人抱團自保,爭取政治權利作出了非凡的貢獻。與此同時,在他的弟子王其輝等人的推動下,四階十層三十七級的“黃氏太極拳”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輝煌。鄭曼青弟子葉秀挺、吳國忠也先後開拓馬來西亞、泰國等太極拳市場。鄭曼青弟子宋志堅(1910-2000),字石泉,號鑒清,益陽人。初從吳公藻習練吳式太極拳,後從鄭曼青學練三十七式簡化太極拳。于1981年設立中華太極館,結合《易經》卦象,以易理說拳,創立64式“易簡太極拳”。宋志堅的弟子張榮達先生創立臺灣世界太極拳聯盟致力於太極拳的全球交流和推廣


楊澄甫學生汪永泉(1904-1987),字在山,滿族,北京人。其父汪崇祿系溥倫貝子府總管家,12歲時,隨父從楊健侯學拳。15歲後從楊澄甫學拳。1977年,應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太極拳。弟子主要有張賢達、孫德善、孫德明、高占魁、朱懷元、齊一、魏樹人等。1990年,編著《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出版,所練拳架保留許多楊式中架太極拳風格,俗稱“老六路”。再傳弟子石明曾以“如意太極拳”風領京城一時之騷。


楊澄甫學生呂殿臣(1886-1948),巨鹿人。出身武術世家,1923年經某旅旅長耿怡引薦從楊澄甫學習太極拳。其弟子王炬(1913-2003),原名惠林,字子和,號華步庭主,濰縣人。194510月受命赴臺灣推行國語。業餘在居所的小庭院華步庭傳授太極拳,稱“祿禪學派”。弟子鄧時海,再傳弟子蘇清標開始制訂系統的傳武體系和考核標準,將所傳授的太極拳稱作“楊氏老架太極拳”,傳武機構普及全球多個國家,學員多達三萬餘人。


楊澄甫其他弟子如田兆麟、武匯川、李雅軒、崔毅士、牛春明、徐岱山、褚桂亭、張欽霖、吳志青、蔣玉堃、濮冰如(女)、奚誠甫、鄭佐平、曾如柏等作為外姓弟子,都在各地傳承有序,為推廣發揚太極拳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近代太極拳發展的生力軍。


楊澄甫長子振銘(1910-1985),字守中,永年人。8歲起陪父身邊,隨父習拳,助父教拳,隨父輾轉于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父親病故後,繼承家業,輔導三位弟弟習拳。抗戰勝利後重返廣州,招次弟振基協助教拳事務。1949年移居香港傳授太極拳。弟子主要有葉大德、馬偉煥、張世賢、羅瓊等。楊振銘無子嗣。女兒帝兒、瑪麗、伊利繼承家學。


楊澄甫次子振基(1921-2007),永年人,6歲隨父親和叔父兆鵬學拳。他秉性耿直倔強,有俠義心腸。1948年,赴廣州隨兄長楊守中練拳、教拳。被中山縣第一中學和世光小學聘為國術教員。1962年起,擔任河北省體工大隊等地太極拳教練,教授河北省委、華北局一些領導幹部和機關工作人員如李雪峰等習練太極拳,先後輾轉全國各地推廣太極拳,先後舉辦300多期培訓班。整理出版了《楊澄甫式太極拳》一書,書中全本影印公開了楊家家傳的太極拳經典老拳譜“三十二目”。他反對一些拳家的實腳轉的練法,堅持家傳的虛實分明法,為此將所練拳架稱之為楊澄甫式太極拳,以此與宣導實腳轉者劃清界限。楊振基無子嗣。主要弟子有常關成、高振東、張國勝、嚴翰秀、鄭豪、孟祥龍等。侄子楊志芳也從小隨伯父承繼家學。


楊澄甫三子名振鐸(1926-),永年人。自幼隨父親和長兄楊振銘習拳,定居山西省太原市。是楊氏第四代最主要的代表性人物之一。198244日,創立山西省楊式太極拳研究會。他經常出席國際、國內大型太極拳活動,應邀赴世界各國傳授太極拳。1986年,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裡奧市授予他“榮譽市長”證書,同年,特洛伊市贈予他該市“金鑰匙”。1998年,在美國成立國際楊式太極拳協會,任主席。楊振鐸收授中外弟子200余人,主要有楊禮儒、宋斌、戈金剛等。嗣孫楊軍、楊斌、楊勇也繼承其學。


楊澄甫四子振國(1928-2013),永年人。自幼隨父、兄練拳。他為人謙虛低調,退休後才課徒教拳,曾赴香港、臺灣以及內地多個城市講學授藝。著有《楊式太極拳五十五式》、《楊式太極拳三十七式》等書。成功入選楊式太極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名錄。楊振國誕子二,長子永芳,已故。次子志芳,承繼家學。主要弟子有王鳳英(女)、檀訓亭(女)、沈愛華(女)、唐才良、張延宏、周新魁等。

楊志芳(1959-),楊振國次子,作為楊澄甫唯一在世的嫡孫,自幼從父親和二伯楊振基學拳,承繼楊氏正脈拳藝。後又從三伯楊振鐸學拳鑽研拳藝。拳姿舒展大方,氣勢磅礴,神行意韻,頗得乃祖楊澄甫風範,是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的典範。他現任邯鄲市武術協會楊式太極拳專業委員會主席。創立楊氏太極拳研究中心,致力於楊式太極拳散落在全球文化遺存的整理、保護和推廣。2017年起,他開門納客,每年在邯鄲召開全球楊氏太極拳文化節,歡迎全球太極拳愛好者來廣府祭祖,推動楊式太極拳全球的交流和推廣。2019年成功入選楊式太極拳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錄。


另外,楊澄甫的侄外孫趙斌(1906-1999),字海元,號信心,永年人。系楊澄甫二兄楊兆元之外孫。1917赴京隨舅姥爺楊澄甫習拳。1958年,任西安市武術協會委員。198411月,創辦西安永年楊氏太極拳學會。主要弟子由趙子華、紮西(女)、趙廷銘、路迪民、翟金錄、張世昌、郝宏偉等。其子趙小斌、趙幼斌皆繼承家學。楊澄甫的侄外孫女婿傅鐘文(1907-1994),永年人。娶楊澄甫二兄楊兆元之外孫女趙桂珍為妻。1928年楊澄甫南下,隨妻舅姥爺楊澄甫學拳。且隨楊澄甫南下廣州,1944101日,傅鐘文在上海創立永年太極拳社,致力於太極拳的推廣。1963年,編纂出版《楊式太極拳》,首次以“楊式太極拳”面世。1983年,永年太極拳社隆重紀念楊澄甫先生誕辰100周年,與會者多達2000多人。1984年聘為上海市武術隊顧問。積極投身中日太極拳的交流。1988年國家体委授予“中國國際武術貢獻獎”。半世紀的授拳生涯,學員多達10萬之眾。主要弟子有沈壽、顧樹屏、王天籟、洪炳榮、周永余、王榮達、詹閑筱、戚瑞章、林汝豪、何洪濤、翟金錄、奚桂忠、王嘉林、張雅君、徐光等。胞弟傅宗元、兒子傅聲遠、孫子傅清泉都能繼承其藝。作為楊氏第五代姻親的趙斌、傅鐘文,他們兩人和他的後人成為楊氏外姓姻親中推廣楊式太極拳的主力軍,為太極拳推廣到全球作出不朽的貢獻。


楊季子《拳家雜詠》雲:“功令推行太極拳,於今武術莫能先。誰知豫北陳家溝,卻賴冀南楊氏傳。”從楊露禪、武禹襄開始,幾代太極拳人在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旗幟下,開啟了太極拳廣布之先。到了民國年間,太極拳被尊為“國術”,在“強種強國”的召喚下,“功令推行”,風靡大江南北。建國後,太極拳又被打造成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風靡城市鄉村。改革開放後,在鄧小平“太極拳好”的號召下,太極拳逐漸以特有的中國形象走向全球。據不完全統計,而今全球有一億五千萬的太極拳愛好者。太極拳,儼然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一張文化名片。


1854年,武澄清在舞陽鹽店發現《王宗嶽太極拳論》以來,這些稀而彌珍的拳譜,幾經微顯闡幽,彰往察來,傳承者參會自己的體悟,他們在修煉拳藝的同時,也發展著太極拳理論。在短短的四五十年間,太極拳理論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太極拳理論的初創期。這一時期的文論內容,主要是圍繞著舞陽某鹽店獲得的王宗嶽《太極拳論》相關文字,會參了武禹襄等諸家講論,側重的是習練者自身的身體感悟和心得。這一時期的拳論,以兩條脈絡流傳於世:其一是武禹襄將所得王宗嶽拳論,加以釋解後,贈貽楊家。楊家幾代拳學者在此基礎上加以竄益。最早見諸關百益於1912年十一月刻印的《太極拳經》,之後多附錄于楊、吳兩家公開出版的諸家太極拳論著中;其二,李亦佘得諸武禹襄贈貽的拳譜後,附以小序及五字訣等拳學心得,手抄三本,其一贈予舍弟李啟軒,其二贈予弟子郝和,其三自存。


第二階段為太極拳理論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是以《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為代表,俗稱“宋氏家傳本”。此階段拳譜,將李亦佘“老三本”中“不知始自何人”的太極拳,一下子與許宣平、李道子、韓拱月、程靈洗、張三豐、僧仲殊等眾多佛道仙尊發生了關聯(宋仲殊,其實只是宋時詩僧仲殊的誤植)。這一時期的拳論,從一拳一腳的運動感悟中,“先求知我性”,而推及天地人之性。由一身一己之拳藝心得,向無形無象、盡性立命延伸。于拳史源流而論,紛繁蕪雜,或荒誕不經,但卻別具魅力,就像是黃山的雲海,變化萬千,神秘莫測。同時,此譜對後世武俠影響也最大。


第三階段是太極拳理論的巔峰階段。這一時期是以楊家傳抄的太極拳老拳譜(三十二目)為代表,俗稱“三十二目”。此譜的部分內容陸續見諸楊澄甫、董英傑、陳炎林、田兆麟、顧留馨、沈壽等相關太極拳圖集中。而以影印本形式,全本面世的只有吳公藻藏《太極法說》及楊振基藏“楊澄甫家傳的古典手抄太極拳老拳譜”。此拳譜,具備自身獨特的拳學理念,且具系統的理論層次,文論內在邏輯嚴密,將太極拳理論從原本的呈一拳一腳之能,昇華為“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盡性立命,窮神達化”的性命之學。


而與之同時,陳家溝和趙堡鎮的拳術,一直沒有王宗嶽的《太極拳論》以及上述三個階段的太極拳理論。指導他們的《三三拳譜》,其實是來自形意拳、心意拳的理論。陳家溝直至陳鑫編著《太極拳圖說》才開始以易經卦象,來建樹他們的太極拳理論。民國十八年,趙堡鎮杜元化因參與陳鑫《太極拳圖說》的出版補訂,由此得到靈感,開始蹈襲陳鑫的理論,來構建他的《太極正宗》。

二水居士撰文 漾太極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