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派易簡太極拳研究會網站105年5月4日遷家並改版成功!本會研究方向:探究太極文化精髓,修心無我,靜感初心;守一顆真摰之心,修一份沉靜內斂之情...牛年歲臨扭乾坤,身心吉祥常觀心,讓心平靜修清淨,讓愛滿心同體悲...

2021年2月27日 星期六

史料明徵:誰是民國時期的技擊功夫第一人

詰曰:沒有人有可能跟民國時期所有人都比過武,所以,不可能有誰是民國時期的技擊功夫第一人。

按照這個邏輯,放在今天就是,雖然奧運會是世界性的體育盛會,但是不是所有人,如非洲那些在荒野中善跑的人,都有機會參加,所以不能說博爾特是當今世界短跑第一人。

這個邏輯有沒有問題呢?

作為概念可以成立。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舌之辯,本章所論證的誰是民國時期技擊功夫第一人,是指民國時期在史料中可考的那些拳師。史料中不可考者不在此列。

民國初期那20年是中國武術經過長期積澱產生的一次全面爆發,將中國武術成就推向其巔峰,至少是五百年來中國武術發展的巔峰。對比余大猷、唐順之、戚繼光那個時代對武術的認識,再看看民國初期孫祿堂對武術的認識,毫無疑問,在認識上產生了巨大飛躍,而且技理體系也更為完備,可謂發生了由術至道的質的昇華。

1937年後,隨著現代武器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經過二十多年外患內戰,武術逐漸脫離了無限制技擊的本位,演變為體育競技比賽和健身運動。中國武術的發展從無限制技擊轉向現代競技體育與健身運動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就實戰技擊造詣而言,抗戰以後出現的武術人物其技擊功夫已不足以代表中國武術技擊的最高水準,而余、唐以前的武術人物又因缺乏確鑿的史料佐證,難以對他們的技擊造詣進行準確評價。如關於太極拳創始人的爭論就是個例子,爭論一百年也不會有結論。因此只有對清末民初時期的武術家和拳師進行考察最有代表性,既對當代有直接影響又有相對可靠的史料為依據。

有人問:什麼是相對可靠的史料?

判斷一份史料的可靠性,需要從五個方面進行考量:

1)史實性,有可確認的當年實物(文字資料或物品)作為證據。

2)時間性,相關史料與所研究的物件具有同期性。

3)公信性,資料的公信性強弱分析與判別,如對當年報刊、雜誌、個人的信譽的判別。

4)權威性,不是當年任何人寫的東西都可以一視同仁,還要看出處的權威性。

5)互證性,史料之間能否互相印證。

史料符合這五性的程度越高,史料的可靠性越高,可被擇取作為史實依據的價值就越高。

清末民初各個武術門派都湧現出一批著名的拳師,那麼考察哪些拳師才具有代表性呢?

武術在民初時被時人劃分為四大門類:形意、太極、八卦、少林。這種劃分未必合理,但可以反映出這四類武藝在當時的影響力。相比而言,近代以來最有代表性的武術門類是:形意、八卦、太極、八極、披掛、查拳、通背、戳腳、翻子、心意六合拳、北少林、迷蹤、紅拳這十二大門派。

其中民初時期尤以形意拳影響力最為突出,幾乎所有主要國術館都將形意拳設為必修課。當時具有一定影響的形意拳拳家有車毅齋、宋世榮、李存義、李複楨、孫祿堂、尚雲祥、王薌齋等。這裡面誰的功夫最高、最具有代表性呢?

這個你說了不算,我說的也不算,要看當時的史料記載。按照當年史料記載來分析,顯然在這些拳家中孫祿堂的武功最高,也最具有代表性。

依據在哪裡呢?

1、《近今北方健者傳》

2、《國術統一月刊》

3、《世界日報》

4、《申報》

5、《北平日報》

6、《江湖異人傳》

7、《當代武俠奇人傳》

8、《國術名人錄》

9、《求是月刊》

以上九份史料,大一點的圖書館都可以找得到,如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去了就能找到。其它還有一些史料如《近世拳師譜》、《北派國術家掌故》等,雖然其史料價值並不在以上這些史料之下,但由於或藏於海外,或藏於民間,在這幾家圖書館中未有館藏,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舌,在本文中沒有引用。

《近今北方健者傳》是1923年出版的刊物,作者楊明漪是中華武士會的秘書,他觀摩過六十多門武術,所遇武術名家甚多,此書在編篡過程中他曾多方徵求意見,該書出版後亦得到當時武術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可以說這份史料對於上述史料可靠性的五個方面同時具備,相對而言,可靠度甚高。在這份史料中對孫祿堂的武功評價最高,如在例言裡記載:

老輩中現存者如翠花劉、程四、秦月如,中輩如尚、周、程海亭、李光普、定興三李諸人,尤精粹中之精粹,至孫祿堂集三家之大成者,益不待言。

這裡翠花劉指劉鳳春,程四指程殿華,尚指尚雲祥、周指周玉祥,認為只有孫祿堂是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大成者。

又如該書記載:

八卦、形意兩家之互合,始自李存義眼鏡程,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博審篤行者四十年。”

這裡涵齋是孫祿堂的號,由此可知孫祿堂不僅是歷史上第一個合形意、太極、八卦三家為一體者,而且於太極、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極的境界。

有人會說:《近今北方健者傳》記載孫祿堂親自講:

郭先生虎拳,一步可走三丈,罄予能僅及二丈五,先輩之難及,斯其一端耳。”

他們的目的是要以此為據,證明孫祿堂的形意拳的功夫沒有達到登峰造極。如果這個邏輯成立的話,那麼形意拳冠軍首先得是跳遠冠軍。然而,形意拳造詣的高低並不是比誰一步走的遠,而是比技擊制勝,比與道合真。因此有人想通過孫祿堂的這段話來否定孫祿堂的形意拳達到登峰造極之境,無論在邏輯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站不住腳的。

此外,孫祿堂一向有敬師謙德,孫祿堂這麼說、這麼做是出自一種敬師之德,對此亦有旁證,如根據楊世垣所記,孫祿堂手提燈籠一步躍出三丈五尺。

又根據楊明漪的記載:

請試之,果二丈五。是年孫已六十一歲,體不及五尺,貌清臒,骨如柴,腹如餓狀,無努張之致,而力無窮也。”

由此可知,61歲的孫祿堂隨時隨地一步就可達到二丈五,說明一步二丈五並不是孫祿堂一步可達的極限,而是孫祿堂隨時隨地都可以控制達到的尺度。

有人還會講《近今北方健者傳》中對孫祿堂的評價只是楊明漪個人的觀點。

然而事實上楊明漪作為中華武士會的秘書,在寫此書時曾與眾多同門交流過意見,有楊明漪與同道來往的書信為證,因此並非是他個人的一家之見。從當年武術界對此書的反映來看,《近今北方健者傳》對孫祿堂的評價代表了當時武術界人士的普遍看法。

為此,我們可以再看看《國術統一月刊》上是怎麼記載的。

《國術統一月刊》的主編是當年著名的國術記者姜俠魂,他邀集了當時一些武術及社會名流:胡朴安、唐豪、盧煒昌、徐致一、陳微明、章啟東等倡辦了“國術統一特刊社”。該刊創辦於1934年,此時中國經過兩次全國性的擂臺賽和兩次國術國考以及第五屆全國運動會國術比賽的檢驗,對於當時諸多國術家的造詣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實踐檢驗的考量。在《國術統一月刊》第二期中有陳微明撰寫的“孫祿堂先生傳”,其中記載:

先生通易理及算數、奇門遁甲、道家修養之術,道德極高,與人較藝未嘗負,而不自矜。喜虛心研究,老而不倦,所詣之精微,雖同門有不知者。蓋先生于武術,好之篤、功之純,出神入化、隨機應變、而無一定法。不輕炫於廣眾,故能知其深者絕少。

其中“所詣之精微,雖同門有不知者”一句寫的雖然含蓄,但是已經清楚地表明孫祿堂的造詣是同門中其他人所未能達到的,即認為孫祿堂的武功造詣是同門中其他人所不及的。

有人可能會說,陳微明是孫祿堂的弟子,他自然要吹捧他的老師。這種推測如果對於別人也許可能,但對於陳微明則不成立。原因有二:

1、這時陳微明主要教授楊式太極拳,他沒有必要不顧事實地去吹捧孫祿堂,如果這麼做,對他有百害而無一利。

2、因為這時陳微明參與《清史稿》的編寫工作,如果他寫的東西明顯不符合事實,將會影響他在學術界的信譽。作為歷代士大夫出身、素有清譽的陳微明不可能這麼做。

因此,陳微明不可能不顧事實地去吹捧孫祿堂。事實上陳微明寫的這篇“孫祿堂先生傳”是得到國術界和史學界的高度認同的。比如,當代著名武術史研究者馬明達教授在為《紀念孫祿堂誕辰一百五十周年》所寫的序文中認為:“我覺得在所有孫祿堂傳記中,還要數陳微明先生的《孫祿堂先生傳》寫得最好,稱得上是一篇平實真切、耐人尋味的武史佳作。

寫到這裡可能還會有人不服氣,他會舉出《國術名人錄》中金警鐘關於王薌齋的文字,其中有“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只王一人。”但不要忘了,在該書中金警鐘關於李存義的文字中有“遂入化境,因是技藝冠絕儕輩。”的評價。在《國術名人錄》中金警鐘把王薌齋列于郭雲深的門下,因此在李存義的儕輩中自然包括王薌齋,而“技藝冠絕儕輩”是指在同輩中技藝第一,所以金警鐘認為李存義的技藝高過王薌齋。

於是這裡就需要探討一下什麼是三摩地?

三摩地是佛教用語,指即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的意思。金警鐘用在這裡是形容一門心思專注於形意拳的程度,而非指功夫造詣的高低。

毫無疑問,李存義的武藝冠絕儕輩,是當時武術界有影響的形意拳大師。而在當年有關李存義與孫祿堂究竟誰的武功更高的評價中,武術界普遍認為李存義的武功不及孫祿堂,認為孫祿堂的武功是形意、八卦兩門的第一人。    證據有三:

1   在向愷然的《江湖異人傳》中,明確記載:

孫祿堂在拳術界的聲名不減于李存義,論班輩,卻比李存義晚一輩,論本領,據一般深知二公的拳術家評論,火侯還在李存義之上。

關於《江湖異人傳》,向愷然在該書的楔子中寫道:

這篇記事的材料,十成中有兩成是我親目所見,八成是得之誠實可靠的友人”,並強調“惟有記這一篇的事,不能由著我的筆亂寫。

因此,至少從向愷然主觀願望上講《江湖異人傳》是記實,向愷然在楔子中明確提出為他所寫的文字負記實的責任,所以向愷然的這個評價反映的是當時武術界的公論。

2192552日《申報》報導:

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孫祿堂”。

說明當時武術界認為形意、八卦兩拳的功夫造詣以孫祿堂為首。

3194756日《北平日報》“武林軼事”記載:

近五十年間,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為孫先生一人而已。……所以他對於拳術所得,於三派中長幼兩代,無出祿堂先生右者。

“武林軼事”的作者鄭證因是許禹生的弟子,廣交各派,收集拳師事蹟,對當時拳師多有瞭解,而且他並非孫祿堂的弟子,故具有客觀立場。所言“三派中長幼兩代”自然包括孫祿堂的上一代即李存義那一代。顯然,按照當年武術界的公論,孫祿堂的武功不僅在李存義之上,而且無人能出其右。

此外,楊式太極拳傳人張義尚喜好收集武術家事蹟,在其《養生蠡則》中記載:

“形意、八卦,以孫祿堂為第一。”

張義尚還在該書中還記載,自董海川之後,唯孫祿堂掌握了八卦掌全藝。

綜上可知,在民初以來的形意拳家和八卦拳家(即八卦掌)中,以孫祿堂的武功最高,其形意拳和八卦拳最具有代表性。

關於太極拳,在當年的史料中也有定論。在孫氏太極拳創立之前,當時社會上普遍認同楊氏太極拳。當孫氏太極拳創立後,社會上對孫祿堂的太極拳經歷了一個認識的過程。

相對而言,武術界對孫祿堂的太極拳認識更早也更準確,如《近今北方健者傳》中記載:

太極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齋,涵齋於三家均造其極。

說明那時武術界認為孫祿堂于太極、八卦、形意三家功夫皆臻登峰造極之境。但由於孫祿堂于形意、八卦兩門成名甚早,名氣、影響又極大,所以一般社會人士開始只以為孫祿堂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然而到1932年各派太極拳的代表人物紛紛在國術界露面後,在浙江國術館1932年出版的《國術史》中唯對孫祿堂的太極拳給予了“近世孫氏太極拳頗負時譽”的評價。至1934129日的《京報》上更明確記載孫祿堂是“中國太極拳術唯一名手”。

民國初期的二三十年,武術的社會地位與關注度不斷攀高乃至成為國術,與此同時武術家的事蹟也成為社會及媒體關注的熱點。如果一個不出名的拳師打敗了當時媒體關注度甚高的武術家,然而該拳師在當時武術界依舊默默無聞——這種故事只會發生在今人編造的童話裡,在現實中則不可能存在。這就如同2018年的中國足球隊若踢贏了世界盃冠軍法國國家隊,而在媒體上竟然沒有報導一樣的荒謬。

當年媒體對一個武術家的關注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位武術家的功夫造詣在當時武林的認可度和影響力。因此,除了當年正式比武的成績記錄比這更為有說服力外,這完全可以作為考察當年武術家真實造詣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比如被當今某些人稱之為“天下第一保鏢”的杜心五,其實他在當年並不無此稱號,他甚至不被當時武術界關注,其功夫造詣在當時並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如在杜心五的同鄉向愷然1925年出版的《江湖異人傳》和1933年出版《國術名人錄》中皆沒有收錄杜心五。

尤其是《江湖異人傳》的作者向愷然在日本留學時就與杜心五相識,但他在《江湖異人傳》收錄的武術名家有秦鶴歧、楊登雲(劉百川的師傅)、孫祿堂等,而無杜心五。還有《國術名人錄》的作者金恩忠與杜心五的弟子萬籟聲系六合門同門,不能說他們對杜心五不瞭解,但在《國術名人錄》中他沒有收錄杜心五,直到1935年金恩忠寫“續國術名人錄”時,才將杜心五收錄進來。

同樣,通背拳的張秀林也是這種情況,除了張秀林的弟子吳圖南在其《國術概論》中提到其師外,在其他有關武術家記載的書籍中皆沒有收錄張秀林。而吳圖南的文字污點頗多,很多內容已被證明是他捏造的。

此外,《武當》2012年第8期刊登的《周祥先生二三事》一文中記載了周祥與張策、杜心五比武,皆輕取之的事蹟。而在《近今北方健者傳》和《國術名人錄》中都記載了孫祿堂與周祥比武,輕取周祥的事蹟。由此可對杜、張二位的功夫造詣得出一個基本判斷。

同樣被當今影視媒體大肆渲染的黃飛鴻、葉問等,在當時武術界並無什麼名氣。即使在廣東本地,楊澄甫南下廣州後,他在當時廣東武林的影響力也大過黃飛鴻。葉問在當時中國武林更是默默無聞,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他與北派的著名拳師比武的事。

當時北派拳師南下廣州比較有名的有楊澄甫、傅振嵩、顧汝章、陳微明、陳子正、李先五等,葉問跟他們當中的哪個比過武?難道葉問跟來廣州不久就北返的萬籟聲比過武?不過筆者在當年的報紙中尚未見到相關的報導。

當今中國的一些電影電視打著歷史題材的招牌,實際上完全是瞎編一氣,使得當今中國文藝作品全無可信度,這已是一種普遍現象。

還有如今在上海本地大名鼎鼎的盧嵩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武術界中默默無聞,在目前可以找到的那時有關武術的報刊、書籍以及武術活動的報導中皆未見到有關盧嵩高的任何痕跡。因此,今天一些宵小捏造當年盧嵩高打了當時一些聲名藉甚的國術家,完全就是癡人說夢而已。

在這裡筆者並不是說杜心五、張秀林、黃飛鴻、葉問、盧嵩高等沒有功夫,在今天看來,他們都是學有所成的拳術家,而且傳人頗多,但是由於沒有事實以及相關史料的支援,他們的功夫沒有一些人編造的那麼高明、渲染的那麼神奇,今人宣傳的他們的一些“事蹟”並不真實,多為後人的杜撰之言。

下面談一下孫祿堂與李景林。

臺灣當代八極拳傳人徐紀杜撰說“李景林謔稱孫祿堂為‘小鹿’”,由此製造出一種李景林對孫祿堂十分蔑視的場景。然而當年的報紙記載卻表明,李景林對孫祿堂極其敬重,以師禮事之。如在1931117日上海《新報》刊登的“李景林軼事”中就記載道:“李景林之劍已蜚聲海內,……縱橫燕趙齊魯間,罕可與敵,復遇孫祿堂氏,較技不勝,於是知內功練劍,實具有深化莫測之妙,遂以弟子禮師孫。……

當年史料中類似上述記載還有一些,不一一枚舉。

究竟是當年諸多報紙記載可靠,還是今人的所謂“傳說”可靠?有良知者,不難判斷。如徐紀講的這類傳說,任何人在一分鐘內都可以編上幾個段子。有人就是堅持要給這類“傳說”開綠燈,其用意為何?讀者不難判斷。

我一向堅持評判歷史人物必須以當年史料記載為基礎,依據前面所述判斷史料可靠度的五性進行辨析,才能得出相對接近事實的結論。而後人的種種傳言多為杜撰之言,評判歷史人物時不可為據。

那麼近代以來誰是中國武術界技擊功夫的第一人呢?

其實這在史料記載中早有定論——

根據193421日《世界日報》“孫福全軼事”的記載:

“孫之藝竟臻絕頂。”這裡孫指孫祿堂。

程廷華認為孫祿堂的武功于“黃河南北已無敵手”。

又據《近今北方健者傳》記載:“至孫祿堂集三家之大成者”,“涵齋(即孫祿堂)於三家均造其極”。

再如許禹生的弟子、熱衷收集武術家事蹟的鄭證因在194756日、7日《北平日報》發表的《武林軼事》中記載——

孫福全字祿堂,晚年別號涵齋,他是直隸完陽人,近五十年間,集太極、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為孫先生一人而已。……孫祿堂先生對於三派拳術,均有造詣,精心練者四十年,所以他對於拳術所得,於三派中長幼兩代,無出祿堂先生右者。

此外,從當年日本武士多次挑戰孫祿堂,甚至在孫祿堂古稀之年,仍組團前來中國挑戰孫祿堂,而皆以敗北告終這一現象,亦反映出孫祿堂是日本武士眼中的中國技擊功夫最高造詣的代表人物。因為中國的其他拳師從未在日本武士那裡享受過這種“待遇”。

如《新中華報》1929118日報導,因日本武士屢試屢敗,故在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前日本武士又組團來華籌備與孫祿堂比武。


《新中華報》1929118日(第二版)


《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彙刊》19303月出版

另據《浙江國術遊藝大會彙刊》(19303月出版)記載,孫祿堂先生截止到該彙刊成稿前,已經三次打敗日本武士。

綜合上述諸多史料記載可知,孫祿堂是近代以來的技擊功夫第一人,達到技擊的最高境界,這並非其後人吹捧,而是諸多史料中的確切記載,事實昭然。在近代以來的武術史中在技擊功夫上無第二人能獲得如此普遍的高度認同。

諸多史料對一個武術家的評價以及相互印證是考量一個武術家武功造詣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沒有當年相互比武記錄這類史料時,諸多史料記載之間的相互印證是構成人物評價可靠性的決定依據。所以評價當年武術家的技擊造詣,必須以當年各方面史料記載為基礎並依據筆者提出的辨析史料的五性進行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相對客觀、準確的評價,而不能以今人的道聼塗説為依據。

 轉載:武學與武道 2012/2/26

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




1、第一次會面

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

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

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

老子回答說:

善行的最高境界就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逐利,處於天下眾生所厭惡的地方,反而更接近於道,這是謙虛的德行。

江河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成為百穀之王。天地之間,最柔弱的東西莫過於水,但是它卻能穿透最堅硬的事物,水滴石穿。可見,柔能克剛,弱能勝強。不見具體形狀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

由此可知,無言的教化和無為的益處更甚於有為。

孔子恍然大悟:「先生的話使我茅塞頓開。天下之人都高高在上,只有水處在下方。天下之人都喜歡安逸,只有水處於艱險;天下之人都喜歡潔凈,只有水處在污穢之中。水趨向的處境都是天下人厭惡的,所以沒有人能與之相爭,這就是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接著說:

當你不與天下人相爭時,天下將沒有人能與你相爭,這就是效仿水德行事。

水最接近於道,道無處不在,水無所不利。水避高趨下,從不回流,善於利用地勢的起伏。你看那深潭中的一汪碧水,表面淸澈而平靜,卻是那樣的深不可測。水也會有流失,但卻從不會枯竭。默默無聞的滋潤萬物,卻不求回報,這就是水至善至仁的品格。

它遇到圓形障礙就繞其而行,遇到方形障礙就折回而走,遇到堵塞就暫時停止,一旦出現決口就浩蕩奔流,這就是水的信譽。

它能洗滌骯髒污穢,能使崎嶇的地勢趨於平緩,這就是水的能力。

它用浮力載物,用清面照人,用堅毅的恆心克服障礙,這就是水的長處。

它日夜而人、賢人和聰明的人都善於選擇時機,能隨機應變、順天應時,就像皓皓明月,靜觀世事滄桑

你現在冋去,應該戒驕戒躁。要不然,你人還沒到,名聲就已經傳來,身體還未動,聲勢已經先行,張張揚揚,就像老虎走在大街上。這樣,誰還敢用你呢?」

2、第二次會面

兩人第二次會見,是在老子辭官回到故鄉苦縣曲仁里。

這次會見,兩人談到了仁義,但老子並沒有認同孔子所言的仁義。在老子看來,這擾亂了人的本性,人應該順應自然。

老子說:

人出生在世界上是種自然現象,因此人的行為也要順應自然規律。

你看,天地按自然規律運行,日月星辰按次序周而復始的運轉,飛禽走獸按彼此的生存之道和諧共處。這並不是人為的刻意安排, 而是它們遵循自然之理,按天性生存、發展。」

人生於宇宙之間,和天地萬物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生存之理。人的生、死、榮、 辱,都應遵循自然之道。順天而行,順理而作,任憑人們按自己的喜好自得其樂,人的本性就顯示出來了。

人為的標榜仁義的結果,只能離仁義越來越遠。你苦苦求索仁義,意在實現人的本性,可結果卻適得其反,擾亂了人的本性。」

3、第三次會面

兩人第三次會面是在很多年後了,此時孔子已聞名於世,老子隱居於世。

這次,主要探討的是何謂天道。對此,老子說:

「陰陽之道,深不可測,人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有語言卻不能傳授,是平常人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因此,所謂的得道並非真正得道,而只是體道。

假若你像認識宇宙中的有形事物一樣去認識它,藉助於眼、耳和語言,那將永遠無法懂得道。求道的關鍵在於內心的覺悟,如果內心體悟不到道的存在,道將不能保留。心中體悟到了道的存在,還要在現實中進一步印證,得不到現實印證的道,不能暢通無阻的前進。

這就是得道的聖人雖內心有所領悟,卻不能為外人道的原因。而一個人僅僅希望能從外界獲得關於道的認識,而不去用心體會,即便是聖人也不願意教授他。」

學問淵博也不一定懂得大道,就像擅長辯論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一樣。

無用的知識和辯術早已被聖人所摒棄,所以得道的聖人總是處於一種體悟大道的狀態。


道,淵深似海,高聳如山,周而復始循環運轉,主宰萬物並賦予萬物以永無窮盡的動力。宇宙萬物,都是因為有了道的給予,才不至於匱乏。

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


圖文來自網路